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民間青年組織「拓展公共空間」成員之一陳寬彤也愛逛西洋菜南街。但隨着近年愈來愈多的賣藝者以歌唱形式作表演,更輔以高質素的擴音器,自言「怕嘈」的她也減少在這裏出沒。然而,她認為大幅縮減旺角行人專用區開放時間的措施,「好像將香港僅有的幾個公共空間都扼殺了,很可惜」。
「扼殺」即是「管理」?
研究公共空間的她,視旺角行人專用區為一個由來已久,自然生成的「有機」公共空間。她認為,從一星期7日變成只開放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只是將問題轉移,沒有解決。「『一刀切』可能是短時間內平息民憤的方法。」但她認為,行人專用區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而成,政府為何不考慮投放更長的時間及更多資源,研究給街頭賣藝人發牌的可行性,以及其他「管理」香港公共空間的辦法?「香港的『管理』模式幾乎等於『不准』呢樣『不准』嗰樣。其實『管理』也可以是 facilitate ﹙方便﹚一些精彩的事情發生。」例如現在說噪音問題,當局可以嘗試將街道劃分成不同的區域,作不同類型的表演,甚至可策劃一些不用揚聲器的演出。
低度規管 賣藝設發牌制
「好些康文署的表演場地,因為申請手續繁複而無人表演,但現在行人專用區卻又太多人在同一地區作表演。」陳寬彤說。現在的行人專用區是屬於運輸署管轄範圍,但若改由康文署管理,而該署又以《遊樂場地規例》來「管理」這個行人專用區,大概也是落得「不准呢樣,不准嗰樣」的下場。事實上社會上不少聲音,甚至連賣藝者都希望政府可以發牌給街頭藝人,低度規管一下現存的公共空間。總好過將原先為了「減少空氣污染,改善行人環境」的措拖,經13年「試驗」以後,又打回原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