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釣魚島爭議持續升溫 中日瀕國家意志較量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7日 06:35
2013年11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在中國與日本環繞釣魚島的較量中,中國此舉有戰略意圖透明化、有利管控東海空域爆發衝突的意義,也有顯示更大決心,投放更多資源以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味。雖然日本與美國對中國的舉措反應強烈,相信不會動搖中國加強防衛的決心,環繞釣魚島爭議的較量會更趨白熱化。另外,在東海局勢抽緊之際,航空母艦「遼寧號」開赴南海,首次組織跨海區的長時間航行訓練,所釋出信息和周遭國家的反應,也值得關注。


批評中國設防空區

美國日本雙重標準

目前全球超過20個國家或地區設有防空識別區,美國早於1950年代已經設立,隨後針對中國大陸,還協助日本、韓國和台灣各自建立防空識別區。過去,中國基於國力與軍力等種種原因,並未劃設防空識別區,數十年來,美國偵察機沿着中國海岸線飛行,蒐集情報的活動,已是公開秘密;10多年前,美國一架偵察機在中國沿岸執行任務時,在中國損失一架戰機的情况下,把偵察機迫降海南島,此事是美國偵察與中國反偵察較量中,鮮有的一次曝光而已。不過,即使如此,中國10多年來仍然未因此劃設防空識別區,中國的忍讓是有目共睹的。


日本的防空識別區,遠遠超過他們自訂的所謂東海中間線,與中國領土距離最接近之處,只有130公里。去年9月日本所謂購買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顯露進一步佔奪釣魚島的意圖,中國改變數十年來的忍讓取態,在海空都有動作,顯示捍衛釣魚島主權決心。過去,日本按其劃定的防空識別區,經常起飛軍機監視中國正常飛行的飛機,釣魚島爭議加劇之後,日軍機起飛次數更頻繁,這是日本當局經常發出擦槍走火機率上升危言的緣由。


局勢朝着衝突方向發展,中國此際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相信有強化管控,減少誤判,避免中日戰機發生空戰的考慮。當然,劃設防空識別區,意味着中國在東海的軍力投入,將與過去不一樣,不過,若說中國此舉目的為挑起戰爭,可能性不大,因為不符合中國現階段爭取和平環境發展經濟、建設國家的目標。


誠然,中國與日本各自劃設的防空識別區範圍,有很大一部分重疊,若說因此增加了空中擦槍走火的機率,那是誰的責任,難道日本就沒有責任?難道中國就不應該劃設防空識別區,任由日本和美國的戰機在家門口飛來飛去?所以,檢視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的來龍去脈,應該看到是外部環境與因素逼迫出來的,美國與日本的批評和反對,實際上是雙重標準,只欲體現強權而不講道理。


中日防空識別區重疊之處,只要雙方透過商討,建立起在空域避免出現摩擦的辦法,就會起到減少中日戰機擦槍走火,以至兩國走向戰爭的機率。只是,日本連釣魚島主權存在爭議的客觀事實,也不肯面對和承認,卻經常藉着一些情况使事態升級,日本就釣魚島事態是否有隱蔽議程的問題,再一次浮現出來。


日本所謂「購島」,觸發中國反制之後,一直要求美國表態釣魚島一旦有事,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其後仗着有美國口頭承諾,只要中國就釣魚島有什麼舉措,安倍晉三政府就把事態放大,客觀上要起到拖美國落水,使美國在釣魚島問題泥足深陷的局面。今次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安倍晉三說東海可能出現「不測事態」,不知道他憑什麼作這樣的判斷,或許此乃安倍主觀意願的表達,他看到的不測事態,由哪一方發端,只有安倍才知道。


美國一方面說在釣魚島爭議不選邊站,一方面又被日本愈拖愈深,或許反映美國力求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而低度支持日本與中國對抗,又符合美國重返亞洲,實行所謂戰略再平衡的部署。所以,就中國宣布劃設防空識別區,白宮副發言人厄尼思特(Josh Earnest)在空軍1號專機上對記者說:「中國政府作此宣布是沒有必要的挑釁(unnecessarily inflammatory) 行為」,批評中國的做法,不過,他隨後說:「這個海域有區域紛爭存在,而那些紛爭應透過外交方式化解。在面對此事時,雙方理應有許多重疊的共同觀點,足以達成解決方案,而毋須發出煽動性與不斷激化的言論。」這個說法,又顯得美國在給中日各打50大板了。


表面解讀厄尼思特的語意,看來雖然美日是軍事同盟,就釣魚島爭議美國向日方傾斜,但是到涉及可能發生戰爭的骨節眼,美國仍然與日本保持距離,要求中日透過外交方式解決。日本的議程與美國的議程,不盡相同,中國在他們之間,在美國軍力仍然處於壓倒性優勢的情况下,如何做到釣魚島爭議只是中日之間的事,使美國自覺地與環繞釣魚島事宜保持一定距離,就此,中國要拿揑好分寸,爭取最壞情况發生時,中國只需處理日本一個主要對手。


涉鄰國舉措應先打招呼

避免遭到不必要反彈

放在這個框架討論劃設防空識別區引發的關注,例如澳洲介入事件,傳召中國駐澳大使,要求解釋;韓國因為與其設立的防空識別區有小部分重疊,也向中國表示遺憾。澳洲和韓國的反應,不排除是美國「盟友」視美國為馬首是瞻的結果,但是,中國在籌劃和宣布此事之前,若先向周邊國家打招呼,做一些睦鄰解說動作,而非自行籌措、宣布之後立即執行,兩架軍機升空巡視,予外間宛如搞「突襲」的印象,即使再有理據,效果也會適得其反。中國在讓其他國家認受、接納方面,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首要做的是換腦袋:操諸在我沒有錯,但是要揣摩清楚怎樣才最有利於收到最大效果。


中日在東海纏鬥之際,「遼寧號」航母率編隊南下,到南海海域進行訓練,這是「遼寧號」首次在這個海域現身,雖云訓練,但是看在就一些島嶼與中國有爭端國家的眼裏,他們會有什麼反應,也值得關注。總之,東海、南海同樣波濤洶湧,中國300萬平方公里海疆的現况,正譜寫着中國和平崛起要面對的挑戰,考驗着中國人的智慧和意志,催迫着中國海上力量必須及時壯大起來,保衛民族與國家的根本利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