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共18屆三中全會閉幕,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公報未披露具體內容。初步看來,經濟體制改革和各方面制度建設,將會是「習李時代」的工作重點;政治體制改革則未見新意,反而在社會治理有大動作,將設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與社會矛盾的關係,社會氛圍將寬鬆抑或更收緊,是值得關注的發展。
從頂層入手
設兩組織抓改革國安
35年前的中共11屆三中全會告別文革的極左路線,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撥亂反正,切合當時實際需要,得到一呼百應,雖然仍有一定阻力,但是成不了氣候,無礙改革開放乘風啟航;35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但是在物質條件豐沛之下推動改革,困難程度較當年的一窮二白尤有過之,皆因觸動了各方面既得利益集團。胡錦濤與溫家寶溫主政10年,改革乏善足陳,主要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覊絆,所以,習近平與李克強如何突破利益藩籬,是改革成敗的關鍵。
目前內地的情况,一般認為改革須從頂層入手,由上而下,才有機會深化開展。從這個角度檢視中央將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看來就是從頂層入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設計,值得寄予厚望。
另外,既得利益集團主要體現在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國務院推動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措施,對民營企業構成的擠壓效果明顯,所謂「國進民退」更為突出,市場機制減弱。今次全會的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關鍵作用。若能做到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政府的角色由管制型轉變為服務型,相信就可以煥發市場的活力,使中國的經濟更生機勃勃。
全會的公報沒有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情况與會議之前種種迹象所顯示的「經右政左」脗合。開放改革35年之後衍生的問題,主要是政治體制未按實際需要相應調整的結果,公報只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否足以應付需要,值得關注。公報提到,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使多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建設和確立,對一個社會與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政治體制不調整,難以形成良好制度,這是過去35年已經驗證出來的,所以,政治體制持續不動,其他各方面改革就蒙上陰影。
其實,政治體制改革並非一定要推行西方式民主,按中國目前的情况,只要做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按憲法的規定,切實運行起來,讓各級人大機制真正發揮職能,並確切落實各級選舉,則民主化在中國也會得到體現。期望習李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使管治更合理化,並讓人看到中共治下的中國是可持續、可大可久的國度。
全會公報提到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於未有披露組成與職能,因此暫時未知其內涵。許多國家地區也設有國家安全委員會,此乃極其重要的權力機構,主要是作為元首的三軍司令透過國安委總攬一切日常情治、軍隊等事務,美國的奧巴馬總統如是,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如是。
大陸將設立的國安委,公報放在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力量,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的框架來討論,表面看來,這是針對內部的社會治理和穩定;不過,公報也提到國安委涉及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這又涉及外部的國家安全事務了。所以,若國安委於社會內部安全穩定與國家安全事務一把抓,它的權力就很大了。這個情况,放在中國的內部社會情勢和外部嚴峻形勢來檢視,國安委之設是順理成章的事。從中國目前的體制而言,國安委也算是一個頂層組織。
經濟開放政治保守
會否拖改革後腿?
從公報披露的兩個頂層組織,即是「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都是附加在現行體制的組織,角色和職能都極其重要,統領這兩個組織的人,權力極大,按目前中國的情况,相信這個人極大可能是習近平。習近平作為黨國最高領導人,除了名義上的身分,透過這兩個組織實際掌握改革與國家安全的實質權力,則他擁有的實權,起碼胡錦濤、江澤民都沒有擁有過。
習近平接大位一年多,在政治光譜上,他的意識形態被視為偏左,近期對毛澤東的肯定,就是其中的事例。習近平在意識形態的表現,有人認為他在搞平衡,藉此安撫左派,以減低對改革的阻力,若這個解讀符合事實,則事態毋須擔心;設若掌握如此巨大權力的人,意識形態偏左乃其本質,則對國家和社會將會帶來什麼影響,就值得關注。總之,今次三中全會,重要性不亞於35年前的一次,期望中共帶領國家朝着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執政權力規範合法化的方向發展,讓全體中國人民能夠自豪地與這個國家躋身於強國之林。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從頂層入手
設兩組織抓改革國安
35年前的中共11屆三中全會告別文革的極左路線,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撥亂反正,切合當時實際需要,得到一呼百應,雖然仍有一定阻力,但是成不了氣候,無礙改革開放乘風啟航;35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但是在物質條件豐沛之下推動改革,困難程度較當年的一窮二白尤有過之,皆因觸動了各方面既得利益集團。胡錦濤與溫家寶溫主政10年,改革乏善足陳,主要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覊絆,所以,習近平與李克強如何突破利益藩籬,是改革成敗的關鍵。
目前內地的情况,一般認為改革須從頂層入手,由上而下,才有機會深化開展。從這個角度檢視中央將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看來就是從頂層入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設計,值得寄予厚望。
另外,既得利益集團主要體現在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國務院推動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措施,對民營企業構成的擠壓效果明顯,所謂「國進民退」更為突出,市場機制減弱。今次全會的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關鍵作用。若能做到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政府的角色由管制型轉變為服務型,相信就可以煥發市場的活力,使中國的經濟更生機勃勃。
全會的公報沒有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情况與會議之前種種迹象所顯示的「經右政左」脗合。開放改革35年之後衍生的問題,主要是政治體制未按實際需要相應調整的結果,公報只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否足以應付需要,值得關注。公報提到,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使多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建設和確立,對一個社會與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政治體制不調整,難以形成良好制度,這是過去35年已經驗證出來的,所以,政治體制持續不動,其他各方面改革就蒙上陰影。
其實,政治體制改革並非一定要推行西方式民主,按中國目前的情况,只要做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按憲法的規定,切實運行起來,讓各級人大機制真正發揮職能,並確切落實各級選舉,則民主化在中國也會得到體現。期望習李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使管治更合理化,並讓人看到中共治下的中國是可持續、可大可久的國度。
全會公報提到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於未有披露組成與職能,因此暫時未知其內涵。許多國家地區也設有國家安全委員會,此乃極其重要的權力機構,主要是作為元首的三軍司令透過國安委總攬一切日常情治、軍隊等事務,美國的奧巴馬總統如是,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如是。
大陸將設立的國安委,公報放在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力量,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的框架來討論,表面看來,這是針對內部的社會治理和穩定;不過,公報也提到國安委涉及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這又涉及外部的國家安全事務了。所以,若國安委於社會內部安全穩定與國家安全事務一把抓,它的權力就很大了。這個情况,放在中國的內部社會情勢和外部嚴峻形勢來檢視,國安委之設是順理成章的事。從中國目前的體制而言,國安委也算是一個頂層組織。
經濟開放政治保守
會否拖改革後腿?
從公報披露的兩個頂層組織,即是「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都是附加在現行體制的組織,角色和職能都極其重要,統領這兩個組織的人,權力極大,按目前中國的情况,相信這個人極大可能是習近平。習近平作為黨國最高領導人,除了名義上的身分,透過這兩個組織實際掌握改革與國家安全的實質權力,則他擁有的實權,起碼胡錦濤、江澤民都沒有擁有過。
習近平接大位一年多,在政治光譜上,他的意識形態被視為偏左,近期對毛澤東的肯定,就是其中的事例。習近平在意識形態的表現,有人認為他在搞平衡,藉此安撫左派,以減低對改革的阻力,若這個解讀符合事實,則事態毋須擔心;設若掌握如此巨大權力的人,意識形態偏左乃其本質,則對國家和社會將會帶來什麼影響,就值得關注。總之,今次三中全會,重要性不亞於35年前的一次,期望中共帶領國家朝着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執政權力規範合法化的方向發展,讓全體中國人民能夠自豪地與這個國家躋身於強國之林。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