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三中全會須推動多方改革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1日 06:35
2013年11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大陸當前再次來到十字路口:內部面臨結構性經濟危機隱患,以及制度性社會震盪的風險;外部則面臨美元回流可能引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挑戰。一夜之間,中國似乎又回到了2008年、甚至比2008年還要困難的境地。擺脫困境,唯有寄希望於新一輪改革。會有新一輪改革嗎?大家將眼光紛紛投向了日內即將召開的18屆三中全會。


以習近平和李克強為首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曾多次表示,要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進行改革,其改革意願可見一斑。事實已經證明,以前竭澤而漁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無以為繼,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的必經之路。因此中國大陸需要改變過去那種以經濟改革倒逼其他改革的思路,轉而採取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民生和生態方面的改革齊頭並進的方式。


以下將從經濟結構調整、行政體制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土地及戶籍制度改革以及國有企業改革等五個領域對整體配套的改革措施進行一一說明。


擴大內需 資源配置市場化

改變中國畸形的經濟增長方式,首先要實現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向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擴大國內需求,提高國民消費能力,降低對外依存度才是保持中國經濟下一步繼續增長的經濟源泉。其次是糾正被扭曲的要素價格。「用工荒與就業難」矛盾的存在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本質上都是人為壓低要素價格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後果。因此,促使要素價格的市場定價機制的建立,是保證中國資源有效利用的必經之路。


簡政放權 轉型服務型政府

歷史的經驗證明,適時改變經濟的發展模式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這就需要中國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一方面是要實現政府職能邊界的合理劃分,簡化政府的職能。將原先屬於市場的部分交還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將原先屬於社會的交還社會,充分發揮人民群衆的主觀能動性,即「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另一方面,簡化行政機構和實現權力的分散化,即簡政放權。簡政,就是要簡化不需要的行政機構,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放權,就是要實現中央權力的下放以及政府權力的外放,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以及社會和企業參與政治的主動性。


減企業稅 開放金融業

一方面應通過合理的調整稅負科目和稅率,降低企業的稅務負擔,釋放企業在經濟中的發展活力。另一方面合理搭配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改變對各級政府以「GDP」為單一指標的考核方式,轉向更加注重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發揮的作用。


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一方面要不斷開放金融行業的准入標準,允許民間資本開辦銀行,增加金融行業的競爭。「餘額寶」作為一個很好地民間資本涉足金融領域的案例,由於其便捷的操作、較高的收益等優勢,提高了金融領域的競爭程度。另一方面逐漸的促進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利用市場的供需機制決定資本的價格和流向,這是建設現代化金融業的必要條件。


允賣土地 開放城市資源

如果能夠實施新一輪行之有效的農村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將釋放農民及其土地的活力。土地上市可流通是土地改革的有效途徑之一,農民以其土地直接參與到市場交易中。這不但可以使得農民直接享受到土地轉讓所帶來的收益,而且對於合理控制中國的土地價格以及抑制土地財政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當前,存在相當一部分農民,因為政府徵收而喪失土地但卻無法享受城市所提供的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從而變成「無產階級」。因此,在解決上述問題的時候,關鍵在於要促進醫療、教育資源以及就業機會在大中小城市中的合理分配,提高中小城市戶籍的吸引力。


政企分離 加強國企監督

要實現國有企業的改革,首先是要實現政企分離。把國有企業的行政身分和市場身分相分離,剝離國有企業的特權身分,這樣才能使政府能真正作為市場競爭的維護者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也使國企能夠真正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實現市場對資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完善國有企業的現代化管理制度,實現企業的現代化運作。將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引入國有企業內部,完善企業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和年終審計制度,實現企業監督和管理的去行政化。最後,建立和健全對國有企業的監督機制。在社會監管方面,全國人民作為國有財產的所有人,理應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國有企業實施監管和審查。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趙曉 中國專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