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政改是千里之行 須始於足下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1日 06:35
2013年11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共18屆三中全會前天在北京開幕。這次會議將審議推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將是習李新體制下首度向全世界展示其改革藍圖,內容雖然到明日會議閉幕才揭盅,但中央領導層推進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全方位改革的決心會前已表露無遺。 然而,海內外關注的一大焦點應是,中國的政治改革在習近平李克強領導下,會如何開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近期多番宣示「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從會前披露的消息看,《決定》內容涉及宏觀調控、金融改革、行政改革、醫療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城鎮化、司法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社會保障、環境治理等方面,都是中國經濟和社會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其中醫療改革、教育改革、社會保障和環境治理與民生關係密切,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最關心的問題;司法改革、文化改革和城鎮化問題則不僅是經濟議題,更多具有政治改革的色彩,特別是城鎮化中涉及的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流轉改革,更具重大標誌性意義。宏觀調控、行政改革都是涉及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領域,習李上台後,以「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取代過往的「加強與改善宏觀調控」,拋棄過往以4萬億放水為標誌的貨幣刺激、行政干預的調控舊思路,改以市場調節為主,引入科學的「預期管理」,兼顧當前和長遠,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自從1978年11屆三中全會後,35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令數以億計民眾脫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那種過分依賴廉價勞動力、廉價出口和煤炭等廉價資源促進經濟增長,隨着工資增加、全球經濟低迷以及中國民眾自身權益意識、對環境和污染的關切日益提高,原來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


習李上台以後,對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強調達到空前的地步,調結構和轉方式的口號喊了10多年,為什麼一直成效甚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體制弊端,所以體制改革已被逼上梁山,這也是習李上台後,多番號召「壯士斷腕」的原因。


3000年前,《詩經.大雅.文王》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顯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具備求新求變基因。如果說35年前中國開啟的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的話,今天習李的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要追求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主要針對的應是分配與權力,而對權力的改革,長期講是政治體制改革,近期看可以政府行政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政府職能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其次,包括司法體制改革在內的政府行政改革,在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之餘,也可強力反腐肅貪、維護公平正義,有助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


習李新政將滿一年,海內外輿論對其一年來的表現從開始的充滿憧憬到逐漸不抱厚望,18屆三中全會前釋放的改革強音再次掀起人們的期盼,希望這次不會令國人失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