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紅透港台日的日劇《半澤直樹》,描寫主角半澤於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加入銀行不屈打拼的故事,與半澤「同期」的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則將籠罩日本社會的無助感、壓迫感及孤立感在畫作中展現。
畫中,經常出現一男子,身穿上班西裝服而神情憂傷、眼神空洞「唔望人」、人與機器結合、又或被綑綁弄得無法彈動……
想像一下每天八時五十分踏進辦公室大樓再把自己塞進電梯之中,又或是繁忙時間的港鐵車廂,香港人對於石田作品中的怪異男子及身處的冷酷異境,也許很容易有所共鳴。
在石田徹也短暫的三十二年生命之中,共有186件作品。當中令香港人認識這位畫家的作品,應是他的《無題》——這幅畫去年11月經佳士得香港拍賣以港幣386萬元成交,因而令港人開始留意石田的作品(及其價值)。生於1973年的石田,於2005年逝世,有說他是死於火車意外,也有說他是自殺。眾說紛紜的死因,為這位風格獨特的畫家平添傳奇色彩。
木口木面控訴社會
「石田徹也的表達手法其實很直接。他的畫中有很多符號,只要讀出這些符號的意思,便明白畫中所表達或批判的主題。」漫畫家、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黃照達說,石田的作品在拍賣行高價成交後,本地藝術家曾有一陣子留意過他的作品。「他的作品風格『怪異』,但一點也不『陰森』。他嘗試着手描寫人物的心理狀况,給觀眾視覺上的衝擊。」觀眾覺得畫中人「木口木面」,面對生活似乎有萬般無奈與不情願。「『木口木面』的人正是超現實畫派中的傳統,以人的潛意識作為創作重心。你看到他們便知道作品在表達『唔開心』的感覺。與其他超現實派的畫家不同,石田的作品還多了一份直接的社會控訴」黃照達說。
不算陰森的怪異 隱含希望
中環畢打行的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現正舉行石田徹也的個展。這次展出的十二幅作品之中,畫中人的「怪異」,也來自人與機械會結合成「機械人」。「人物與機械結合,可視作對機械化社會的批判。事事講求速度、倒模,追求一式一樣的生活,『人』本身好像沒有價值。」黃照達亦提到,石田畫作的怪異感也來自他的作畫技巧,「畫中人物的比例很奇怪,頭大身細的,以現實畫法來看可說是『錯』的比例。畫中人與物件的比例也是很特別的,所以令人覺得『怪異』。」
石田筆下的世界的盡管怪異,但並不陰森。是次展覽的搞手,高古軒畫廊董事總經理Nick Simunovic也提醒觀眾,石田作品的風格儘管充滿負能量,但畫中的蘊藏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後代》中的嬰兒,手術牀上的鱷魚,吐出恐龍,破恐龍的肚而出則是一個人類的嬰兒,還握着醫生的手。」這種人與人的聯繫在石田的畫作中並不常見,也從絕望的境况之中閃出一絲希望。
畫家拿自己開玩笑
社會拿畫家開玩笑
石田徹也自己曾說過︰「最初只是自畫像。我想把懦弱可憐和不安的自己變成笑話或可笑的東西……有時被視為嘲弄或諷刺富代人的作品。後來我不斷思索,決定把角式延伸至消費者、城市人、勞工和日本人。」脆弱又敏感的畫家,畫自己也在畫眾生。石田的作品充滿批判性,表現出對高度資本化、機械化的社會不滿。在生時他的畫作頻頻獲獎卻不大為人接受,可在死後,其作品在拍賣行中卻以高價成交,如今這些帶批判性作品更在中環畢打街這個全球地價最高的地方之一展出,這是社會跟畫家開的一大玩笑?
經濟爆破 日本失落的一代
閱讀石田徹也的作品,不少評論者都將他作品中的巨大無力感,與90年代日本的「失落的十年」拉上關係。中大歷史系講師山口潔子對於日本八十年代從經濟高峰下滑至失落的九十年代,有切膚的體會。「日本『失落的一代』與經濟泡沫期成長的兩代人,想法上截然不同。」她解釋,經濟黃金期的一代,畢業後有「終生制」的受聘機會,只要你肯付出,便可獲得回報。但成長於90年代的一代人,隨着經濟泡沫爆破,不景氣瀰漫全國,他們都深明即使你付出再多,都不擔保會有好的工作前景或穩定的生活。「沒有穩定的工作,年輕人便難以成家立室。工作沒前景,不少青年女性希望成為家庭主婦,而非職業女性。但從另一面看,經濟不景時,青年男性沒有生活保障,適婚年齡的女性要找有家庭經濟基礎的理想丈夫也並不容易。」山口潔子說。
付出換不來穩定生活
「閉塞感」與「格差社會」令那一代成長的青年產生無力感,「大家不覺得自己需要有目標,或aim high」。她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在美國的大學畢業後,97至98 年期間,我在日本完全找不到工作。自己也不免覺得︰『日本好像並不需要我了。』修讀碩士學位之前,我曾在一間小麵包店當過一年收銀員。」這是她艱難的時刻,但她覺得相較於日本的新生代(如她的姨甥),她是相對上較幸運的了。放於這種時代背景來看石田徹代的作品,當中的「怪異」也不難理解。
展期︰即日至12月21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上午 11時至晚上 7 時
地點︰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行 7樓
查詢︰www.gagosian.com
文﹕蔡琇莹
圖﹕林俊源、高古軒畫廊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