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昨微跌2點,收報23,036點,成交金額515億元。中港股市繼續好淡爭持,大型藍籌國企、今年當炒板塊多數窄幅上落,新能源股個別發展,華能新能源(0958)及華電福新(0816)破頂,光伏股興業太陽能(0750)亦繼續尋頂。
整體來說,相信要到下周市况才會明朗化。人行在《2013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度表明要去槓桿,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則強調,不得向任何產能過剩行業提供任何形式授信,無論三中全會有何結果,中國金融市場料逃不過一輪震盪。
美國近期經濟數據強勁,例如10月ISM非制造業指數便達到55.4,令美國10年期債息回升至2.6厘以上,或多或少令美股受壓。但高盛引述美聯儲貨幣政策分析和宏觀經濟方面最資深的兩位經濟學家,William English和David Wilcox的報告,顯示當局會因美國經濟仍遠遜於潛在增長水平而加強刺激措施,方法很有可能是調降首次加息的失業率門檻,由6.5%降至6%。現時的基本假設是明年3月,屆時會一併宣布縮減買債規模,但亦不排除兩項決定會提前於今年12月實施。
美10年債息回升 股市或受壓
下調首次加息的失業率門檻,是一項變相加碼寬鬆措施,而從歷史上看,6%並非一個特別低水平,聯儲局基本上不會冒任何風險或成本。至於高盛認為會一併削減QE,主要是兩位經濟學家的報告,均提及QE的成本和效益的不確定性,但在通脹愈來愈低的環境下,是否會冒險率先削減買債規模,實際上的可能性有限。
人行首次表明,在近幾年較大幅度加槓桿後,經濟可能將在較長時期內經歷一個降槓桿和去產能的過程。貨幣信貸減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利率成本全面上揚,由國債息率到銀行按揭貸款利率均會受到波及,這也解釋了6月錢荒過後,為何整體利率根本無法回到以往的低水平。
內銀呆壞帳短期勢升
利率上升,地方政府為政績而拍腦袋上馬的大白象以至垃圾項目就無法實行,甚至一些在建、低效的項目亦要被淘汰。中長期來看,可以消滅一些殭屍企業和項目,不再佔用資源和資本,留給具活力、高效益的企業,但短期而言,銀行呆壞帳肯定會上升,並直接衝擊資本金,反過來會加劇去槓桿速度。
明年內地樓市充滿變數
以中央的務實,當然會試圖逐步消化不良資產,但前提是房地產市場仍然平穩。據海通證券估計,現時銀行表內貸款中,按揭貸款佔13%,開發貸和建築貸佔10%,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佔15.2%,故38%的貸款直接與房地產和融資平台相關,這還未計及理財產品的表外貸款。兩年前開發商年合約銷售才破千億,今年萬科就快破2000億,所有同業均加大規模,而這時卻遇上去槓桿,明年樓市實在充滿變數,這也是絕大部分內房股在4月創出高位後,便只能反覆的主因。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整體來說,相信要到下周市况才會明朗化。人行在《2013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度表明要去槓桿,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則強調,不得向任何產能過剩行業提供任何形式授信,無論三中全會有何結果,中國金融市場料逃不過一輪震盪。
美國近期經濟數據強勁,例如10月ISM非制造業指數便達到55.4,令美國10年期債息回升至2.6厘以上,或多或少令美股受壓。但高盛引述美聯儲貨幣政策分析和宏觀經濟方面最資深的兩位經濟學家,William English和David Wilcox的報告,顯示當局會因美國經濟仍遠遜於潛在增長水平而加強刺激措施,方法很有可能是調降首次加息的失業率門檻,由6.5%降至6%。現時的基本假設是明年3月,屆時會一併宣布縮減買債規模,但亦不排除兩項決定會提前於今年12月實施。
美10年債息回升 股市或受壓
下調首次加息的失業率門檻,是一項變相加碼寬鬆措施,而從歷史上看,6%並非一個特別低水平,聯儲局基本上不會冒任何風險或成本。至於高盛認為會一併削減QE,主要是兩位經濟學家的報告,均提及QE的成本和效益的不確定性,但在通脹愈來愈低的環境下,是否會冒險率先削減買債規模,實際上的可能性有限。
人行首次表明,在近幾年較大幅度加槓桿後,經濟可能將在較長時期內經歷一個降槓桿和去產能的過程。貨幣信貸減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利率成本全面上揚,由國債息率到銀行按揭貸款利率均會受到波及,這也解釋了6月錢荒過後,為何整體利率根本無法回到以往的低水平。
內銀呆壞帳短期勢升
利率上升,地方政府為政績而拍腦袋上馬的大白象以至垃圾項目就無法實行,甚至一些在建、低效的項目亦要被淘汰。中長期來看,可以消滅一些殭屍企業和項目,不再佔用資源和資本,留給具活力、高效益的企業,但短期而言,銀行呆壞帳肯定會上升,並直接衝擊資本金,反過來會加劇去槓桿速度。
明年內地樓市充滿變數
以中央的務實,當然會試圖逐步消化不良資產,但前提是房地產市場仍然平穩。據海通證券估計,現時銀行表內貸款中,按揭貸款佔13%,開發貸和建築貸佔10%,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佔15.2%,故38%的貸款直接與房地產和融資平台相關,這還未計及理財產品的表外貸款。兩年前開發商年合約銷售才破千億,今年萬科就快破2000億,所有同業均加大規模,而這時卻遇上去槓桿,明年樓市實在充滿變數,這也是絕大部分內房股在4月創出高位後,便只能反覆的主因。
[江宗仁 還看今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