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大部分投資買樓的人,普遍都是目標為本,窮盡技倆,博取最大利潤。但是,有「鋼琴公主」稱號、曾出入英國皇宮等演奏的孫穎,投資路上與一般炒家相比,卻多了一份藝術家的浪漫情懷,她追求的是一種美的投資。這份感情亦為房子增值不少,最近她更出版《公主置業大作戰》一書,與大家分享她的藝術、人生,乃至置業的奮鬥經歷。
孫穎因為一次演出,1993年離開家人,從內地隻身來港,及後她決心留港發展,並在九龍半島酒店找到一份演奏工作,而首次「上車」,卻鎖定沙田第一城。當時她以129.5萬元入市一個300餘呎的兩房單位,在狹小侷促的空間內,仍然堅持放置座鋼琴,正因為鋼琴如她的命根,環境雖擁擠卻活得快樂。一年後她提價30萬元轉手予朋友,算是在物業投資路上小勝一仗。
投資路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其後孫穎先後購入美孚新邨、馬鞍山雅典居和貝沙灣等樓盤,入市時卻多番遇上金融波動。1997年4月,孫穎看中了雅典居,付了30萬訂金後,樓股狂跌的消息開始此起彼落的傳個不停。30萬元的銀碼不少,掙扎數天,最後決定撻訂。兩年後,她以380萬元低位再入市雅典居,過了一段時間易手獲利。
08年買貝沙灣 遇海嘯不沽貨
2008年,她入市貝沙灣,但碰上金融海嘯,1200萬元買入的樓,轉眼間樓價跌穿1000萬元。這一次,孫穎決定要守,而沒有劈價沽貨,向後市投下信任票。
她說:「對我而言,買樓最重要不是看價錢,沒有靈魂的炒賣沒有意思,更重要的是享受買樓的過程」。看着貝沙灣的海景,還有一手佈置的家居擺設、白色鋼琴,想到迪士尼煙花伴隨作樂的回憶,這份人與屋之間的堅實感情,終令她守得雲開,等到樓價回升。
買樓當送自己禮物 不理升跌
回想這段高低跌宕,孫穎自覺是藝術家這條筋讓她「關關難過關關過」,她有一份買家普遍欠缺的堅持,「好像貝沙灣一役,那時候覺得買不到會喊,就像現在天璽一樣。但之後若一出事,就變成買到的要喊。那為什麼所有人要跟着劇本寫的去演,不可以特別一點﹖」她認為,決定了的事要堅定去做,「無論升或跌,就當成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孫穎認為,女性視家庭為歸宿,亦因此愛屋如愛子,她善用藝術為它增值,「希望它會成長,為家居注入靈魂」。孫穎購入每間房子,都會用心佈置包裝,注入個人特色。年前她便與師父劉詩昆斥資5000萬元合購上水豪宅天巒的相連洋房,打造為會所式的「音樂皇宮」,目前仍在完善工程之中。
音樂香薰相迎 睇樓客即時拍板
「對於曾用心雕琢的物業,有緣人覺得一億都值,無緣的可能會認為2000萬都不值。曾經有個女孩來參觀我的舊居樓盤,我播着音樂,悉心佈置了香薰、家俬,她即時決定買下。但交吉時拿走了擺設,氣氛沒有了,她甚至認不出來。」
她覺得,人與屋之間都有一種緣份,「天注定的緣份,人為都破壞不了,投資只要不光看價錢,這間屋或許都會給予你一些驚喜」。
明報記者 何建邦、陸振球
攝影 尹錦恩
孫穎因為一次演出,1993年離開家人,從內地隻身來港,及後她決心留港發展,並在九龍半島酒店找到一份演奏工作,而首次「上車」,卻鎖定沙田第一城。當時她以129.5萬元入市一個300餘呎的兩房單位,在狹小侷促的空間內,仍然堅持放置座鋼琴,正因為鋼琴如她的命根,環境雖擁擠卻活得快樂。一年後她提價30萬元轉手予朋友,算是在物業投資路上小勝一仗。
投資路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其後孫穎先後購入美孚新邨、馬鞍山雅典居和貝沙灣等樓盤,入市時卻多番遇上金融波動。1997年4月,孫穎看中了雅典居,付了30萬訂金後,樓股狂跌的消息開始此起彼落的傳個不停。30萬元的銀碼不少,掙扎數天,最後決定撻訂。兩年後,她以380萬元低位再入市雅典居,過了一段時間易手獲利。
08年買貝沙灣 遇海嘯不沽貨
2008年,她入市貝沙灣,但碰上金融海嘯,1200萬元買入的樓,轉眼間樓價跌穿1000萬元。這一次,孫穎決定要守,而沒有劈價沽貨,向後市投下信任票。
她說:「對我而言,買樓最重要不是看價錢,沒有靈魂的炒賣沒有意思,更重要的是享受買樓的過程」。看着貝沙灣的海景,還有一手佈置的家居擺設、白色鋼琴,想到迪士尼煙花伴隨作樂的回憶,這份人與屋之間的堅實感情,終令她守得雲開,等到樓價回升。
買樓當送自己禮物 不理升跌
回想這段高低跌宕,孫穎自覺是藝術家這條筋讓她「關關難過關關過」,她有一份買家普遍欠缺的堅持,「好像貝沙灣一役,那時候覺得買不到會喊,就像現在天璽一樣。但之後若一出事,就變成買到的要喊。那為什麼所有人要跟着劇本寫的去演,不可以特別一點﹖」她認為,決定了的事要堅定去做,「無論升或跌,就當成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孫穎認為,女性視家庭為歸宿,亦因此愛屋如愛子,她善用藝術為它增值,「希望它會成長,為家居注入靈魂」。孫穎購入每間房子,都會用心佈置包裝,注入個人特色。年前她便與師父劉詩昆斥資5000萬元合購上水豪宅天巒的相連洋房,打造為會所式的「音樂皇宮」,目前仍在完善工程之中。
音樂香薰相迎 睇樓客即時拍板
「對於曾用心雕琢的物業,有緣人覺得一億都值,無緣的可能會認為2000萬都不值。曾經有個女孩來參觀我的舊居樓盤,我播着音樂,悉心佈置了香薰、家俬,她即時決定買下。但交吉時拿走了擺設,氣氛沒有了,她甚至認不出來。」
她覺得,人與屋之間都有一種緣份,「天注定的緣份,人為都破壞不了,投資只要不光看價錢,這間屋或許都會給予你一些驚喜」。
明報記者 何建邦、陸振球
攝影 尹錦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