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芭蕾舞團和德國多蒙特芭蕾舞團合作演出的劇目,先後兩次刪去與文革有關的內容和情節,其中12分鐘更在首演之後才刪去,舞團聲稱因「字幕問題」的解說無法使人信服。從一些迹象顯示,事態涉及政治自我審查或政治審查、干預的結果,無論是哪一種情况,都損害了香港的自由,偏離了一國兩制的原則和精神。香港之值得珍惜,在於與內地不一樣,有一些珍貴的特質(例如自由、法治)是香港有而內地仍未有的;今次事件令人擔憂有人揣摩上意,把內地的一套搬來香港,若香港被改造成類同內地的城市,這顆東方之珠將會暗啞無光;100多年實踐證明,香港對國家的作用和貢獻,在於其特殊性,若香港淪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看不到對國家還有什麼特殊價值。
若文化政策與內地看齊
香港是自貶
涉事劇目《紅樓夢─夢紅樓》(以下稱「紅劇」)上周五首演前一天,在綵排時已經刪減了8分鐘文革舞台演出;首演之後,劇目再刪節12分鐘內容——扮演賈寶玉的舞者在林黛玉死後,陷入情傷,在舞台上面向紅牆獨舞,牆上原本投影出明清兩朝、走向民國、文革及轉入現代等歷史片段,藉此表達歷史彈指過去而情未變的心境。另外,有關文革批鬥情節,有舞者穿著綠色緊身衣,左手繫紅巾,揮舞紅絲帶起舞,伴以紅衛兵造型的舞者,高舉《毛語錄》作歡呼狀等。
文化學者與藝術團體人士對刪節情况,表示不解和驚訝。舞團一度說「純屬藝術決定」、「技術決定」,後來又推說是「字幕問題」。不過,就藝術而言,刪節之後少了投影要表達的背景,破壞了連貫性,除了「賈寶玉」對着空牆獨舞,其他舞者照樣穿着綠色緊身衣起舞,但是因為沒有了背景投影,舞者宛如跨過民國與文革,直接從古代跳進現代,使觀衆摸不着頭腦。若這齣舞編成這個樣子,而可以在香港演出,則香港的要求未免太低了;至於所謂技術決定,據知投影操作簡單,並無故障,所以,藝術決定、技術決定云云,只是胡謅,根本不可信。
這次事件有兩個可能,一是有人自我審查,自我閹割,刪掉所謂政治敏感內容,以期討好權力當局。這齣芭蕾劇在德國創作,涉及的文革內容,並無不為人知的機密,看不到有需要迴避之理;另外,即使來港演出要稍為「入鄉隨俗」,也應該早就安排好,不會破壞劇目的完整性,現在的刪節使劇目顯得支離破碎,這種情况不應該在一個有名望、有地位的舞團出現。所以,從刪節粗疏顯露的周章,舞團或編舞者囿於政治考慮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個可能是政治審查和干預,有人迫使舞團刪節文革內容。德國報章有報道引述製作經理表示,首演之後有「數名政客上台,怒斥及責罵舞團,稱『怎麼可以向觀眾展示如斯批判文革的內容?」經此一幕,報道說翌日舞團有會議商討修改劇目內容。
目前,並無證據證明「紅劇」以政治原因被閹割,而問題若出在文革內容,也有點使人難以理解。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定位,在中共第11屆六中全會於1981年6月27日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有結論,認為毛澤東要負上主要責任。決議的表述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此後,中共都以此為鑑,警惕大家切勿重蹈「十年浩劫」的覆轍。「紅劇」原來的投影內容,是從歷史找尋養分,穿越時空,藉此表達中國歷經苦難、戰爭人禍的創作意念,若不容許在香港展現,有點不可思議。
掌權者基於政治需要,或是個人立場偏頗,不能排除會粗暴地展示權力,損害港人珍惜的自由的可能。這類損害自由的行徑,掌權者固然是始作俑者,但是被剝削創造自由、表達自由的人怎樣回應,同樣重要。設若今次事件涉及政治審查,舞團中人卻不抗拒,屈服於壓力,使權力當局的打壓得逞,則這樣的人在損害自由方面,也要負上同等責任。在內地,類似「紅劇」的事件,不是新聞,因為那是一個管控國度的常態,但是在香港,若演出前審查、演出後檢討改劇本,竟然成為「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迫使香港與內地看齊,則這樣的香港,就不是大家熟悉的香港。
洗滌紫砂壺的茶漬
茶壺不再矜貴
文革期間,神州大地大幕垂天,中華文化遭到殘酷摧殘,香港託庇於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卻成為保護、傳承中華文化的一方淨土,起着禮失求諸野的作用。今時今日,香港在經濟崛起的中國,在文化層面仍有作用,不過,前提是港人要有意識地捍衛既有的核心價值,警惕權力當局的胡作非為,要及時抵制和揭露,確保這方淨土不被污染。
至於權力當局應該體認香港與內地不同之重要,香港的窗口作用,100多年來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中共建政之後靠香港突破西方封鎖,以至3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香港角色等,都是建基於香港與內地的不同。現在,不少人感受到的是對港政策措施,宛如在洗滌紫砂壺的茶漬,使得茶壺不再矜貴;若香港開始變調變味,連老香港也感到陌生,這非國家之福。若權力當局的方針是要改造香港,使之成為與內地其他城市一樣的普通城市,則這樣的香港對國家有什麼價值?這是權力當局要思考和解答的問題,也是那些罔顧香港對國家的真正價值、只顧揣摩上意的港人所應該反省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若文化政策與內地看齊
香港是自貶
涉事劇目《紅樓夢─夢紅樓》(以下稱「紅劇」)上周五首演前一天,在綵排時已經刪減了8分鐘文革舞台演出;首演之後,劇目再刪節12分鐘內容——扮演賈寶玉的舞者在林黛玉死後,陷入情傷,在舞台上面向紅牆獨舞,牆上原本投影出明清兩朝、走向民國、文革及轉入現代等歷史片段,藉此表達歷史彈指過去而情未變的心境。另外,有關文革批鬥情節,有舞者穿著綠色緊身衣,左手繫紅巾,揮舞紅絲帶起舞,伴以紅衛兵造型的舞者,高舉《毛語錄》作歡呼狀等。
文化學者與藝術團體人士對刪節情况,表示不解和驚訝。舞團一度說「純屬藝術決定」、「技術決定」,後來又推說是「字幕問題」。不過,就藝術而言,刪節之後少了投影要表達的背景,破壞了連貫性,除了「賈寶玉」對着空牆獨舞,其他舞者照樣穿着綠色緊身衣起舞,但是因為沒有了背景投影,舞者宛如跨過民國與文革,直接從古代跳進現代,使觀衆摸不着頭腦。若這齣舞編成這個樣子,而可以在香港演出,則香港的要求未免太低了;至於所謂技術決定,據知投影操作簡單,並無故障,所以,藝術決定、技術決定云云,只是胡謅,根本不可信。
這次事件有兩個可能,一是有人自我審查,自我閹割,刪掉所謂政治敏感內容,以期討好權力當局。這齣芭蕾劇在德國創作,涉及的文革內容,並無不為人知的機密,看不到有需要迴避之理;另外,即使來港演出要稍為「入鄉隨俗」,也應該早就安排好,不會破壞劇目的完整性,現在的刪節使劇目顯得支離破碎,這種情况不應該在一個有名望、有地位的舞團出現。所以,從刪節粗疏顯露的周章,舞團或編舞者囿於政治考慮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個可能是政治審查和干預,有人迫使舞團刪節文革內容。德國報章有報道引述製作經理表示,首演之後有「數名政客上台,怒斥及責罵舞團,稱『怎麼可以向觀眾展示如斯批判文革的內容?」經此一幕,報道說翌日舞團有會議商討修改劇目內容。
目前,並無證據證明「紅劇」以政治原因被閹割,而問題若出在文革內容,也有點使人難以理解。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定位,在中共第11屆六中全會於1981年6月27日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有結論,認為毛澤東要負上主要責任。決議的表述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此後,中共都以此為鑑,警惕大家切勿重蹈「十年浩劫」的覆轍。「紅劇」原來的投影內容,是從歷史找尋養分,穿越時空,藉此表達中國歷經苦難、戰爭人禍的創作意念,若不容許在香港展現,有點不可思議。
掌權者基於政治需要,或是個人立場偏頗,不能排除會粗暴地展示權力,損害港人珍惜的自由的可能。這類損害自由的行徑,掌權者固然是始作俑者,但是被剝削創造自由、表達自由的人怎樣回應,同樣重要。設若今次事件涉及政治審查,舞團中人卻不抗拒,屈服於壓力,使權力當局的打壓得逞,則這樣的人在損害自由方面,也要負上同等責任。在內地,類似「紅劇」的事件,不是新聞,因為那是一個管控國度的常態,但是在香港,若演出前審查、演出後檢討改劇本,竟然成為「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迫使香港與內地看齊,則這樣的香港,就不是大家熟悉的香港。
洗滌紫砂壺的茶漬
茶壺不再矜貴
文革期間,神州大地大幕垂天,中華文化遭到殘酷摧殘,香港託庇於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卻成為保護、傳承中華文化的一方淨土,起着禮失求諸野的作用。今時今日,香港在經濟崛起的中國,在文化層面仍有作用,不過,前提是港人要有意識地捍衛既有的核心價值,警惕權力當局的胡作非為,要及時抵制和揭露,確保這方淨土不被污染。
至於權力當局應該體認香港與內地不同之重要,香港的窗口作用,100多年來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中共建政之後靠香港突破西方封鎖,以至3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香港角色等,都是建基於香港與內地的不同。現在,不少人感受到的是對港政策措施,宛如在洗滌紫砂壺的茶漬,使得茶壺不再矜貴;若香港開始變調變味,連老香港也感到陌生,這非國家之福。若權力當局的方針是要改造香港,使之成為與內地其他城市一樣的普通城市,則這樣的香港對國家有什麼價值?這是權力當局要思考和解答的問題,也是那些罔顧香港對國家的真正價值、只顧揣摩上意的港人所應該反省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