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的人力資源推算顯示,2018年勞動力萎縮下,會有1.4萬個崗位無人問津。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表示,目前有7.8萬個職位空缺,按年上升達一成,包括建造業、零售、飲食業及護理服務等低技術行業,須考慮透過輸入外勞解決人手問題,強調不會損害本地勞工利益,並透過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審批。但有消息稱,現計劃不包括26個工種,例如司機、收銀員及售貨員等,社會可討論放寬。
討論26工種是否放寬聘外勞
根據統計處數據,今年第2季職位空缺7.8萬個,建造業空缺按年增幅達74.3%為最高,有1025空缺;餐飲業空缺1.2萬個,零售有8000個,保健服務有7800個等。諮詢文件提出,本港去年輸入低技術勞工僅2415人,佔整體勞動人口0.1%,遠低於澳門及新加坡分別有26%至28%。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表示,政府對輸入外勞持開放態度,大前提是確保本地工人利益,會優化補充勞工計劃。消息人士稱,補充勞工計劃下有26種工種被剔除,有空間可討論是否調整。
新民黨議員田北辰認為,酒樓洗碗、安老院護理持續缺人,應針對此類工種輸入外勞,但在執行審批的勞顧會中,勞資雙方委員各佔一半,難以達成共識,應引入社會學者等第三方委員平衡矛盾。
李卓人倡先鼓勵本地就業
工黨李卓人批評諮詢文件是「以商為本」,只為增加商界勞動人口,應優先鼓勵本地青年及婦女就業、製造「上流」機會,以及增加託兒服務。
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由於婦女及退休人士存在彈性上班、兼職等因素,未必可完全彌補勞工需求,有需要考慮輸入外勞,但必須先審視哪些行業有需要,才選擇引入外勞的工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