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華電力與香港電燈明年的電費調整,按已知情况,由於兩電去年估計燃料開支錯到「離晒大譜」,分別向客戶多收了數以億元甚至10多億元電費,因此,預期燃料開支不能再成為兩電加電費的藉口,所以,若兩電明年加電費,必然是增加基本電價,對市民構成更長遠負擔。政府應該拿出政治決心,力爭改變市民任由兩電宰割的局面,組織專業精銳團隊與兩電談判周旋,勿再重蹈未掌握狀况而讓兩電予取予攜的覆轍。政府官員有責任把好關,保護市民的利益。
中電燃料費估計
半年相差17億元
長期以來,兩電與政府的互動結果,從實績而言,兩電都是贏家。即使是2008年的利潤管制協議談判,雖云兩電准許利潤由固定資產淨值13.5%和15%,降低至9.99%,當時,政府官員對此沾沾自喜,認為壓服了這兩頭巨獸;准許利潤由雙位數跌至單位數,理應對兩電業績構成衝擊,股價應該會下跌,但是新管制協議公布之後,兩電股價不跌反升,不少人對此甚感疑惑,其後兩電執行新利潤管制協議,連年大幅加電費,至此,人們才知道調低准許利潤只是假象,那些魔鬼細節根本無礙兩電繼續賺大錢。情况說明就這一役,負責談判的官員贏了還是輸了?相信市民心中有數。
前年,中電曾經提出加電費高達9.2%,引起軒然大波,最後在政府同意退還歷年多收的地租和差餉之後,加幅下調至4.9%;去年底,中電電費加幅5.9%,表面上沒有前年要求的瘋狂,不過,加幅是否合理,由於沒有足夠資料和數據參考,當時無從判斷。近日,本報記者發現兩電去年嚴重錯估燃料費,使市民要繳付更多電費,港燈也有類似情况,所以,回過頭來檢視兩電去年底的電費加幅絕不合理。
去年底兩電加電費,主要以燃料成本上升為藉口,當時,中電把燃料費加幅調高達25.8%,並預料到今年底,燃料價條款帳會有負10.34億元結餘,但是到今年6月底,結餘不單未見負數,反而有7.11億元結餘,即是由負結餘到正結餘,相差逾17億元。這17億元,由中電240萬客戶攤分,即每個客戶平均多付了約700元。港燈方面,原本預計今年燃料價條款帳有負結餘4.9億元,但是至6月30日大幅收窄至負2.63億元。全球經濟景氣,未來一兩年仍在調整,對能源需求不會急增,預期煤價和天然氣價格將會穩定,所以,兩電去年錯估的燃料費,未來半年只會對他們更有利,多收電費極有可能已成定局。
兩電錯估燃料費,好像已成慣例。例如前年中電提出加電費9.2%,其中一個藉口就是燃料價上升,當時預測燃料費結餘由2011年負2億元擴大至2012年的負8.3億元,但是去年總計只是負3.34億元結餘,即是中電去年多收了約5億元燃料費。
燃料費雖云實報實銷,多收部分日後要退還給客戶,但是兩電客戶要多繳付電費,卻是事實。關於兩電的燃料價條款帳,政府每年都與聞,然則,負責與兩電處理電費的官員,是否有足夠能力與兩電周旋,就成為疑問。從結果看來,政府官員顯然對兩電就燃料費的評估,恍如擔當背書角色,客觀效果是協助兩電多收電費。中電今年以來,每個客戶每月要多繳約110元電費,加重了客戶的生活負擔。
政府應拿出政治決心
扭轉兩電搜括的局面
另外,目前燃料費的運作,使兩電並無誘因購買較廉宜燃料,因為即使買貴了,最終還是由市民支付,所以,這個設計若遇上負責官員沒有專業知識、缺乏足夠資訊研判,則只能對兩電的數據照單全收,對市民十分不利。這就是不少人認為政府容許兩電利益凌駕公衆利益,政府未能保障市民利益的關鍵所在。
去年5月,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曾經高調表示未來3年電費會增加四成,他主要歸咎天然氣成本將會提高3倍。證諸過去兩年,中電對燃料成本的估計,錯得很離譜,預期明年難以在燃料費再做文章,不過,米高嘉道理事先張揚的大加電費,相信不會就此罷了,相信加費目標會投向基本電價,若真箇落實3年內加四成電費,中電客戶將會受到嚴重影響,會否衍生社會問題,值得關注。
政府應該拿出政治決心,扭轉兩電搜括市民的局面。政府首要組織具足夠專業的團隊,使得與兩電互動周旋時,起碼要使「亂估」燃料費的事,不要再發生。兩電明年電費增加多少,與它過去數年按利潤管制協議投入的基建開支有關,特別是中電按2008年協議,首個5年發展計劃投入多達399億元,若設施未啟用就入帳和隨着固定資產增加,中電卻不壓縮營運成本,則未來電費加幅將十分可觀。所以,若政府官員繼續未能把好關,市民就要承擔高昂電費。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中電燃料費估計
半年相差17億元
長期以來,兩電與政府的互動結果,從實績而言,兩電都是贏家。即使是2008年的利潤管制協議談判,雖云兩電准許利潤由固定資產淨值13.5%和15%,降低至9.99%,當時,政府官員對此沾沾自喜,認為壓服了這兩頭巨獸;准許利潤由雙位數跌至單位數,理應對兩電業績構成衝擊,股價應該會下跌,但是新管制協議公布之後,兩電股價不跌反升,不少人對此甚感疑惑,其後兩電執行新利潤管制協議,連年大幅加電費,至此,人們才知道調低准許利潤只是假象,那些魔鬼細節根本無礙兩電繼續賺大錢。情况說明就這一役,負責談判的官員贏了還是輸了?相信市民心中有數。
前年,中電曾經提出加電費高達9.2%,引起軒然大波,最後在政府同意退還歷年多收的地租和差餉之後,加幅下調至4.9%;去年底,中電電費加幅5.9%,表面上沒有前年要求的瘋狂,不過,加幅是否合理,由於沒有足夠資料和數據參考,當時無從判斷。近日,本報記者發現兩電去年嚴重錯估燃料費,使市民要繳付更多電費,港燈也有類似情况,所以,回過頭來檢視兩電去年底的電費加幅絕不合理。
去年底兩電加電費,主要以燃料成本上升為藉口,當時,中電把燃料費加幅調高達25.8%,並預料到今年底,燃料價條款帳會有負10.34億元結餘,但是到今年6月底,結餘不單未見負數,反而有7.11億元結餘,即是由負結餘到正結餘,相差逾17億元。這17億元,由中電240萬客戶攤分,即每個客戶平均多付了約700元。港燈方面,原本預計今年燃料價條款帳有負結餘4.9億元,但是至6月30日大幅收窄至負2.63億元。全球經濟景氣,未來一兩年仍在調整,對能源需求不會急增,預期煤價和天然氣價格將會穩定,所以,兩電去年錯估的燃料費,未來半年只會對他們更有利,多收電費極有可能已成定局。
兩電錯估燃料費,好像已成慣例。例如前年中電提出加電費9.2%,其中一個藉口就是燃料價上升,當時預測燃料費結餘由2011年負2億元擴大至2012年的負8.3億元,但是去年總計只是負3.34億元結餘,即是中電去年多收了約5億元燃料費。
燃料費雖云實報實銷,多收部分日後要退還給客戶,但是兩電客戶要多繳付電費,卻是事實。關於兩電的燃料價條款帳,政府每年都與聞,然則,負責與兩電處理電費的官員,是否有足夠能力與兩電周旋,就成為疑問。從結果看來,政府官員顯然對兩電就燃料費的評估,恍如擔當背書角色,客觀效果是協助兩電多收電費。中電今年以來,每個客戶每月要多繳約110元電費,加重了客戶的生活負擔。
政府應拿出政治決心
扭轉兩電搜括的局面
另外,目前燃料費的運作,使兩電並無誘因購買較廉宜燃料,因為即使買貴了,最終還是由市民支付,所以,這個設計若遇上負責官員沒有專業知識、缺乏足夠資訊研判,則只能對兩電的數據照單全收,對市民十分不利。這就是不少人認為政府容許兩電利益凌駕公衆利益,政府未能保障市民利益的關鍵所在。
去年5月,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曾經高調表示未來3年電費會增加四成,他主要歸咎天然氣成本將會提高3倍。證諸過去兩年,中電對燃料成本的估計,錯得很離譜,預期明年難以在燃料費再做文章,不過,米高嘉道理事先張揚的大加電費,相信不會就此罷了,相信加費目標會投向基本電價,若真箇落實3年內加四成電費,中電客戶將會受到嚴重影響,會否衍生社會問題,值得關注。
政府應該拿出政治決心,扭轉兩電搜括市民的局面。政府首要組織具足夠專業的團隊,使得與兩電互動周旋時,起碼要使「亂估」燃料費的事,不要再發生。兩電明年電費增加多少,與它過去數年按利潤管制協議投入的基建開支有關,特別是中電按2008年協議,首個5年發展計劃投入多達399億元,若設施未啟用就入帳和隨着固定資產增加,中電卻不壓縮營運成本,則未來電費加幅將十分可觀。所以,若政府官員繼續未能把好關,市民就要承擔高昂電費。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