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手提電話用戶肯定都有同一經驗,就是在忙碌到極點之時,突然有人致電推銷貸款、美容、電訊等產品,極為討厭,但是除了狠狠收線之外,根本無可奈何,因為根本沒有法例讓人選擇拒收真人來電促銷電話。根據本報委託的最新統計發現,商戶每月平均撥出近1億次促銷電話,市民平均每年收到約150次,數字實在極為「瘋狂」。香港人忍夠了,政府必須盡快立法,讓市民選擇拒收真人促銷電話,避免再受滋擾。
自手提電話普及後,市民受到促銷電話滋擾多年,2007年香港終於實施《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市民只要登記電話號碼,即可拒收傳真、短訊、預錄電話推銷等,但政府一直拒絕把真人來電推銷包括在內,市民始終拒收無門。
設登記制容許拒收來電
市民推銷業界同樣得益
這類推銷電話對市民構成極大滋擾,侵擾私人空間,浪費手機用戶電話費(例如海外漫遊費用),况且,保障自己不受他人滋擾可說是基本人權,市民絕對有權拒收。只是,政府及業界多年來總是諸多藉口。政府一直聲稱,真人促銷電話是中小企促進業務的主要途徑,行業為2萬名員工提供就業機會,政府會避免過分規管,又指自2010年開始積極鼓勵業界採用業界訂立的實務守則,政府會繼續監察云云。
這種說法,等同要求市民犧牲權益、犧牲時間與安寧,為商人服務。當一般市民的權益與推銷業界的利益有衝突之時,政府卻選擇站在商人的一方,實在不合情理。如今數據顯示,真人促銷電話可說極度氾濫,政府再沒有藉口推搪。
電訊管理局2008年曾作調查,發現有21%受訪者曾在真人電話促銷中作交易,故規管不等於要完全禁止真人電話促銷,而是要為市民提供一個選擇。
以規管預錄電話推銷為例,法例在2007年實施後,市民只要登記電話號碼,即可拒收預錄電話推銷,這等於給予市民選擇繼續還是拒收這類推銷電話的權利。市民既可保障自己不受滋擾,願意接受推銷的仍舊可以此渠道接收到所需資訊,業界也可變相得到一個「願意接受推銷」的電話名單,致電促銷時的效率定會更高,「目標消費者喺晒度」,實在是雙贏之舉。
濫用推銷神憎鬼厭
業界市民兩敗俱傷
事實上,相關的規管在其他範疇也曾推行。早年香港郵政推出郵寄通函宣傳郵件服務,企業可透過郵政署向住戶寄發宣傳郵件,後來不少市民指通函不環保及擾民,要求停止郵寄,但商界則反對設立限制。最終郵政署在參照外國經驗後,設計了簡單的機制,只要市民在郵箱貼上「不收取通函」標貼,郵差便會自動停止把通函廣告投進信箱。既方便市民選擇,保障市民私人空間不受侵擾,又可平衡業界利益,變相設立了一個「願意接收通函名單」,讓商戶更有效率地接觸渴望接收資訊的住戶。
現實經驗告訴我們,政策實施後,不少住戶依舊願意犧牲少許個人空間,繼續接收免費消費資訊,行業不會因而被扼殺。最終,各方的利益都可以兼顧。規管真人促銷電話應以此為藍本,設立登記制度讓市民選擇拒收,否則濫用電話直銷的行業及商品只會變得神憎鬼厭,最終令業界與市民兩敗俱傷。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自手提電話普及後,市民受到促銷電話滋擾多年,2007年香港終於實施《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市民只要登記電話號碼,即可拒收傳真、短訊、預錄電話推銷等,但政府一直拒絕把真人來電推銷包括在內,市民始終拒收無門。
設登記制容許拒收來電
市民推銷業界同樣得益
這類推銷電話對市民構成極大滋擾,侵擾私人空間,浪費手機用戶電話費(例如海外漫遊費用),况且,保障自己不受他人滋擾可說是基本人權,市民絕對有權拒收。只是,政府及業界多年來總是諸多藉口。政府一直聲稱,真人促銷電話是中小企促進業務的主要途徑,行業為2萬名員工提供就業機會,政府會避免過分規管,又指自2010年開始積極鼓勵業界採用業界訂立的實務守則,政府會繼續監察云云。
這種說法,等同要求市民犧牲權益、犧牲時間與安寧,為商人服務。當一般市民的權益與推銷業界的利益有衝突之時,政府卻選擇站在商人的一方,實在不合情理。如今數據顯示,真人促銷電話可說極度氾濫,政府再沒有藉口推搪。
電訊管理局2008年曾作調查,發現有21%受訪者曾在真人電話促銷中作交易,故規管不等於要完全禁止真人電話促銷,而是要為市民提供一個選擇。
以規管預錄電話推銷為例,法例在2007年實施後,市民只要登記電話號碼,即可拒收預錄電話推銷,這等於給予市民選擇繼續還是拒收這類推銷電話的權利。市民既可保障自己不受滋擾,願意接受推銷的仍舊可以此渠道接收到所需資訊,業界也可變相得到一個「願意接受推銷」的電話名單,致電促銷時的效率定會更高,「目標消費者喺晒度」,實在是雙贏之舉。
濫用推銷神憎鬼厭
業界市民兩敗俱傷
事實上,相關的規管在其他範疇也曾推行。早年香港郵政推出郵寄通函宣傳郵件服務,企業可透過郵政署向住戶寄發宣傳郵件,後來不少市民指通函不環保及擾民,要求停止郵寄,但商界則反對設立限制。最終郵政署在參照外國經驗後,設計了簡單的機制,只要市民在郵箱貼上「不收取通函」標貼,郵差便會自動停止把通函廣告投進信箱。既方便市民選擇,保障市民私人空間不受侵擾,又可平衡業界利益,變相設立了一個「願意接收通函名單」,讓商戶更有效率地接觸渴望接收資訊的住戶。
現實經驗告訴我們,政策實施後,不少住戶依舊願意犧牲少許個人空間,繼續接收免費消費資訊,行業不會因而被扼殺。最終,各方的利益都可以兼顧。規管真人促銷電話應以此為藍本,設立登記制度讓市民選擇拒收,否則濫用電話直銷的行業及商品只會變得神憎鬼厭,最終令業界與市民兩敗俱傷。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