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日韓拓北極能源航線長青網文章

2013年08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8月23日 06:35
2013年08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全球暖化,北極冰層融化加劇,中日韓三國均加入開拓北極能源及貨運航線的行列:中國中遠集團本月初首度派出貨船試水,料下月抵荷蘭,日本與韓國企業亦開始嘗試以此航道運送大批石油產品。分析指出,新航道有助大幅縮減航程成本,更可避開政治不穩地區,成為發展北極政經戰略的關鍵。


北極航道為接通亞洲與歐洲的海上通道,途經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及北歐沿岸,每年7至11月海冰融解時通航。由於氣候暖化,航程較短的北極航道通航時間有延長趨勢,令其成為備受矚目的「黃金水道」,被視為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替代。俄羅斯北極航道管理局2010年只簽發4份北極航道水域使用許可,去年則增至46份,而今年已簽發393份。


大連赴荷蘭航程縮兩周

中國、日本及韓國均嘗試採用北極航道。中國中遠集團旗下的貨船「永盛」號本月8日由大連港出發,首次經北極航道前往荷蘭鹿特丹,預計下月11日抵達,航程約35天,較採用蘇伊士運河縮短達12至15天。集團稱,採用新航道不僅能減成本,亦可令中國更接近歐洲市場,有助推動中國沿海經濟。


韓國本周亦有一艘載重9萬噸的貨輪啟航,經北極航道運送高質柴油往歐洲。如採用蘇伊士運河,運費約為210萬美元,但經北極航道節省的開資足可抵消保險費及僱用破冰船的成本。韓國3家航運公司亦將在本月內嘗試經北極航道運送原油等貨品,而韓國政府計劃與俄國簽訂合作計劃,發展北極圈港口。


日本繼去年嘗試經北極航道運送液化天然氣後,早前再循北極航道由挪威運入以萬噸計的石腦油。


埃及不太平新線減風險

專家指出,預料本世紀中葉北冰洋夏季海冰可能完全消失,令船舶可自由通行,成本大減。另一方面,經北極航道通行歐亞,可避免前往中東與非洲一帶動盪地區,例如近期動盪的埃及,減少依賴單一路線的風險。


不過北極航線在商業上是否可行仍待觀察。據航運業資訊供應商Lloyd's List估計,到2021年將有1500萬噸貨物取道北極航線,與蘇伊士運河航道去年約1.7萬艘貨船逾9億噸貨運量相比,仍屬九牛一毛。


IHS Maritime分析員Gary Li指出,北極航道開通,勢對能源業界帶來重大衝擊,特別是亞洲擁有地理優勢,開發新航道有助進入俄羅斯等歐洲新興油氣市場。北極航道亦涉及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


由於中國石油進口嚴重依賴波斯灣地區,運輸路線途徑馬六甲水域,周邊地區與中國有爆發爭端的可能,取得北極航道的能源線路有助減輕風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