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傳統報業需要殺出重圍長青網文章

2013年08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8月13日 06:35
2013年08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互聯網迅速興起,報章行業傾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論外國或是香港報業,因銷量及廣告收入均不斷下降,以致經營環境愈加困難。最近,有「電子商務之父」之稱的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透過個人名義以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公司旗下的報紙資產,包括旗艦報章《華盛頓郵報》。


巴菲特持《華郵》股份 升值91倍

提到《華盛頓郵報》,就不得不提股神巴菲特的威水史,自從1973年開始,他便買入華盛頓郵報,按最初持倉成本約1100萬美元計算,直到目前為止,其投資收益已高達91倍。


另外,自去年開始,巴菲特就斥資逾3億美元,收購28份地區性日報。於是有市場分析指出,貝索斯今次的收購是響應股神巴菲特的行動。或有人會疑問,報章行業前景暗淡,為何還有人願意「掟錢落鹹水海」?


筆者認為,正正因為互聯網興起,免費的資訊爆炸,這反而更加彰顯傳統報章影響力及存在價值,以及出版人篩選重點新聞的功力。舉個例說,香港的免費新聞處處,但整體社會思維仍極受幾份大報的定調取態影響。


免費資訊爆炸 更顯傳統報章影響力

而目前傳統報業要殺出重圍的方法,就在於構思新的收費模式。另外,貝索斯具有聰明的商業頭腦和豐富的營商經驗,故筆者相信他定可為《華盛頓郵報》帶來曙光。


而且,今次貝索斯用個人名義進行收購,其中原因是避免墮入AOL(美國在線)及Time Warner(時代華納)的後塵,反而待報紙資產價值上升後,再納入亞馬遜公司亦不算太遲。


因此筆者相信,今次收購行動是貝索斯基於亞馬遜利益考慮的一項長遠性投資,只要《華盛頓郵報》做得好,將來便可為亞馬遜帶來更多互補優勢。


最後又有人會問,為何今次貝索斯收購的是大報,去年開始巴菲特收購的卻是地區性小報?筆者認為,當中道理不同。巴菲特的收購原因是看準地區性小報的價錢平,而且具有壟斷性,相信報紙可繼續在社區新聞佔有統治重要地位,為社區傳遞可信賴信息,故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投資回報,可見兩者情况有別。


黃元山

GNEC投資管理

info@gnec.net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