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淺談咖啡﹕咖啡世界地圖(序)長青網文章

2013年07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7月13日 06:35
2013年07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從前的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世界有盡頭,若航行到那邊,會隨着瀑布跌落深淵。這套觀念,夾雜着迷信、宗教和幻想。直至科學知識成熟,人們才漸漸接受,原來他們世代都是生活在球體之上。


推翻「咖啡是苦」認知

「咖啡是苦」也是自人類懂得食(飲)用這顆紅色果實以來的「既定認知」,當中所發生的,全是「苦」事:包括最初意外發現烤過的果核比果肉香(燒焦的苦),及中世紀咖啡館以粗糙的磨粉方法注以沸水炮製(過度萃取的苦),到工業革命後以量產模式製造的即溶咖啡(劣質材料的苦)。咖啡帶苦,彷彿像「地球是平」般合理。


精品咖啡運動的興起,正是把這數百年的傳統認知推翻。


不懂地心吸力的人,會害怕身處地球「下方」時會向下跌;初嘗精品咖啡的,也會視咖啡內的果酸為夢魘。


咖啡擴散史,記錄着來自埃塞俄比亞遠古森林的咖啡樹環遊世界的足印:它北越紅海,在阿拉伯(現時的也門)首次落地生根。後來東傳印度,及後引起西歐諸國旅行者和貴族的好奇。經歷十字軍東征和後來帝國主義在南半球的侵略殖民,葡萄牙、法國和荷蘭爾虞我詐,取得咖啡種子,並在赤道帶附近栽種以供其國民享用等等。在這漫長的旅程中,源自一根的種子經歷過基因突變,或是農民刻意接枝,令阿拉比卡咖啡(C. Arabica)衍生出多個新品種。


由裁種豆種產區說起

數十年前論咖啡,定以山度士和萬特寧為尊。在咖啡地圖上,巴西和爪哇曾分別是葡萄牙和荷蘭的殖民地。以栽種環境計,兩地並非優厚。而咖啡品種也是以高產能為主。出名,可能是因為普及,又或是當時的審視標準跟現代不同:「苦而香」、「苦而甘」因有甘香而被尊崇,但還是驅不散「苦」的陰霾。雖然兩國至今仍是世界咖啡出口大國。但時而世易,最優質的咖啡,已經由擴散史的終站 「殖民地種植工廠」回歸源頭。一連數篇,筆者會以產區、豆種和栽種環境,嘗試勾畫出一幅咖啡世界地圖。


初次接觸精品咖啡的人,我們會把產地州份以酸度和口感作區分。不想冒險的,可以透過一杯手冲的巴西咖啡跟即溶咖啡比較:前者以科學標準萃取,最低限度沒有劣質材料和烘焙不當所導致的苦澀。適應後便可以向芬香馥郁的果酸進發。論產區,可以此口訣曰:「亞洲口感厚、南美似果仁、中美甜如蜜、非洲水果香」。


文﹕Patrick Tam(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美國CQI認可杯測師,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