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就劏房情况,首次掌握較確實數據,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託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7萬劏房居民。劏房居住環境惡劣,安全隱患威脅着住客的性命安全,而劏房平均呎租之高昂,暴露箇中不公義情况,對號稱高度發展的香港而言,劏房是一種恥辱。政府要拿出當年取締消滅寮屋的決心,制訂具體可行策略,逐步消除劏房現象,使「劏房」成為歷史名詞。這是政府對市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應有之義。
劏房人口遠超原初估算
統計處數字不可靠
今年1月,政府向長策會提供「居住在房間、牀位及閣仔住戶」的住戶人口,只有約6.7萬人,這個數字由統計處調查而得,與民間調查劏房人口多達數十萬,差距極大,原因與統計處從來沒有劏房的單一數據,有一定關係,也與本報曾經踢爆統計處人員迴避調查劏房,變相「篤數」有關。現在,長策會委託顧問公司專門調查劏房情况,所得數據間接證明統計處的數字不可信。近年,劏房問題惡化,政府麻痹大意要負主要責任,不過,若統計處的不盡不實數字是促成政府漠視劏房的原因,則統計處虛假數字的影響和危害,就顯現出來。
長策會委託的調查,推算全港約有6.7萬個劏房,居住人口約17萬,不過,這個數字不反映劏房總人口,因為調查只抽選25年以上樓齡住宅及綜合用途樓宇單位為樣本,近年,工廈劏房愈來愈多,而且工廈樓面面積較大,可以「劏」出更多房間,另外,屯門、天水圍嘉湖山莊等一些樓齡較淺的樓宇,也出現劏房,所以,有關調查也未反映劏房全貌。民間團體認為全港真正居住在環境擠迫狹窄的住戶,最少有28萬戶,或許有高估成分,但是政府若認為劏房總人口只有17萬,也肯定是低估了。
劏房最使人揪心者,除了安全問題,不公義情况更令人氣憤。劏房居民絕大多數是低收入人士,他們居住的劏房擠迫狹窄,但是呎租較諸西九一些豪宅更高。綜合人口普查和長策會調查的數據,劏房戶租金佔入息中位數29.2%(5人家庭更高達31.4%),平均呎租為29.1元;公屋戶租金佔入息中位數為10.6%,平均呎租約4元(新界)至6元(市區);至於私人住宅租戶,租金佔入息中位數為25.7%,400方呎單位平均呎租為22元(九龍)至33元(港島)。以今年4月份一些大型屋苑的平均呎租(建築面積)為例,太古城31.6元、杏花邨27.5元、西九四小龍(宇晴軒、泓景臺、昇悅居及碧海藍天)約24元、美孚新邨21.2元,劏房平均呎租為29.1元,箇中不合理、不公義之處,可見一斑。
劏房戶可以負擔的租金,數額約在3000至4000元之譜,這個負擔能力上限,使劏房戶變相受到懲罰,為蝸居支付高昂租金,這個情况卻是假自由市場之名的供求關係進行,有產者壓迫無產者的「人吃人」現象,使人不安,而此乃政府施政失誤的結果,歷來特區政府相關官員都有責任。
安全與安置
處理劏房兩大方向
長策會的調查,有理由相信政府終於面對劏房問題。當年港英政府決心處理寮屋問題,特別是市區寮屋,按部就班地清拆,現在寮屋問題基本解決,特區政府要拿出類似決心,制訂具體可行策略,逐步解決劏房問題。我們認為,政府處理劏房問題,基本上是兩個「安」,即是安全和安置。
住宅單位改建為劏房,走火安全是最大隱患,近年多宗劏房奪命火警,已經說明潛在的危險。特別是樓齡40年以上的舊樓劏房,許多時候封閉了後樓梯,只剩單一樓梯上落,政府應該找出這些舊樓劏房,限令業主改善,使在逐步消除劏房過程中,盡量保障居民的性命安全。另外,工廈劏房因為居民衆多,有更多人暴露在安全隱患之下,政府應該責成消防處等政府部門加緊巡視,嚴格執法,發現有潛在安全問題,須即時要求業主清除改善。
至於安置問題,除了合資格劏房居民按公屋輪候冊上樓,政府要制訂策略,以政策帶動,「主動」地減少劏房單位。就此,政府可以按安全、衛生及人均居住面積等準則考量,依次安置有需要的劏房戶,而這個考量,要在上游和下游都有政策配合。上游是增加公屋單位供應,事實上,若公屋單位充足,縮短了輪候冊,則劏房戶自然減少,因為對低收入人士而言,若可入住公屋,不會有人甘願住劏房。下游是若政府主動給劏房戶分配公屋單位,則如何使有關劏房「消失」,不再成為其他人的居所,就要有政策措施配合,例如收緊監管要求,迫使業主減少單位的劏房數目,變相使劏房「升級」,一併達至消除安全隱患的效果。
劏房問題是歷來政府政策失誤的結果,現屆梁振英政府雖然肯面對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需要制訂可行策略逐步處理,不過,無論怎樣,政府都應該有政策目標,並向社會宣示採取怎樣的政策措施、要達至怎樣的效果,讓公衆看到劏房問題類如寮屋問題一樣,有消除之日。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劏房人口遠超原初估算
統計處數字不可靠
今年1月,政府向長策會提供「居住在房間、牀位及閣仔住戶」的住戶人口,只有約6.7萬人,這個數字由統計處調查而得,與民間調查劏房人口多達數十萬,差距極大,原因與統計處從來沒有劏房的單一數據,有一定關係,也與本報曾經踢爆統計處人員迴避調查劏房,變相「篤數」有關。現在,長策會委託顧問公司專門調查劏房情况,所得數據間接證明統計處的數字不可信。近年,劏房問題惡化,政府麻痹大意要負主要責任,不過,若統計處的不盡不實數字是促成政府漠視劏房的原因,則統計處虛假數字的影響和危害,就顯現出來。
長策會委託的調查,推算全港約有6.7萬個劏房,居住人口約17萬,不過,這個數字不反映劏房總人口,因為調查只抽選25年以上樓齡住宅及綜合用途樓宇單位為樣本,近年,工廈劏房愈來愈多,而且工廈樓面面積較大,可以「劏」出更多房間,另外,屯門、天水圍嘉湖山莊等一些樓齡較淺的樓宇,也出現劏房,所以,有關調查也未反映劏房全貌。民間團體認為全港真正居住在環境擠迫狹窄的住戶,最少有28萬戶,或許有高估成分,但是政府若認為劏房總人口只有17萬,也肯定是低估了。
劏房最使人揪心者,除了安全問題,不公義情况更令人氣憤。劏房居民絕大多數是低收入人士,他們居住的劏房擠迫狹窄,但是呎租較諸西九一些豪宅更高。綜合人口普查和長策會調查的數據,劏房戶租金佔入息中位數29.2%(5人家庭更高達31.4%),平均呎租為29.1元;公屋戶租金佔入息中位數為10.6%,平均呎租約4元(新界)至6元(市區);至於私人住宅租戶,租金佔入息中位數為25.7%,400方呎單位平均呎租為22元(九龍)至33元(港島)。以今年4月份一些大型屋苑的平均呎租(建築面積)為例,太古城31.6元、杏花邨27.5元、西九四小龍(宇晴軒、泓景臺、昇悅居及碧海藍天)約24元、美孚新邨21.2元,劏房平均呎租為29.1元,箇中不合理、不公義之處,可見一斑。
劏房戶可以負擔的租金,數額約在3000至4000元之譜,這個負擔能力上限,使劏房戶變相受到懲罰,為蝸居支付高昂租金,這個情况卻是假自由市場之名的供求關係進行,有產者壓迫無產者的「人吃人」現象,使人不安,而此乃政府施政失誤的結果,歷來特區政府相關官員都有責任。
安全與安置
處理劏房兩大方向
長策會的調查,有理由相信政府終於面對劏房問題。當年港英政府決心處理寮屋問題,特別是市區寮屋,按部就班地清拆,現在寮屋問題基本解決,特區政府要拿出類似決心,制訂具體可行策略,逐步解決劏房問題。我們認為,政府處理劏房問題,基本上是兩個「安」,即是安全和安置。
住宅單位改建為劏房,走火安全是最大隱患,近年多宗劏房奪命火警,已經說明潛在的危險。特別是樓齡40年以上的舊樓劏房,許多時候封閉了後樓梯,只剩單一樓梯上落,政府應該找出這些舊樓劏房,限令業主改善,使在逐步消除劏房過程中,盡量保障居民的性命安全。另外,工廈劏房因為居民衆多,有更多人暴露在安全隱患之下,政府應該責成消防處等政府部門加緊巡視,嚴格執法,發現有潛在安全問題,須即時要求業主清除改善。
至於安置問題,除了合資格劏房居民按公屋輪候冊上樓,政府要制訂策略,以政策帶動,「主動」地減少劏房單位。就此,政府可以按安全、衛生及人均居住面積等準則考量,依次安置有需要的劏房戶,而這個考量,要在上游和下游都有政策配合。上游是增加公屋單位供應,事實上,若公屋單位充足,縮短了輪候冊,則劏房戶自然減少,因為對低收入人士而言,若可入住公屋,不會有人甘願住劏房。下游是若政府主動給劏房戶分配公屋單位,則如何使有關劏房「消失」,不再成為其他人的居所,就要有政策措施配合,例如收緊監管要求,迫使業主減少單位的劏房數目,變相使劏房「升級」,一併達至消除安全隱患的效果。
劏房問題是歷來政府政策失誤的結果,現屆梁振英政府雖然肯面對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需要制訂可行策略逐步處理,不過,無論怎樣,政府都應該有政策目標,並向社會宣示採取怎樣的政策措施、要達至怎樣的效果,讓公衆看到劏房問題類如寮屋問題一樣,有消除之日。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