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港股票市場狂熱,港股成交額創新高,恒指升至7年高位,市場對後市仍有憧憬,今次牛市更名為「改革牛」。貝萊德中國股票主管朱悅表示看好後市,並相信今次不是周期性牛市,而且不少大型股未算貴,但會更留意一些中小型股,特別以往流通量不高。她看好內房股、內險及內銀等行業。
分析中國股市前景,先要留意中央政策及現時企業財務狀况,以上兩方面都較2007年大有進步。中央致力在金融中改革,目標是為與國際市場接軌。回看去年,當局針對國內投資者所關注的多項事宜提出改革方案,包括槓桿、信貸增長、地方政府負債、影子銀行及潛在流動性問題。朱悅認為,中國A股近期的漲勢反映這些結構性問題正在改善,其影響對宏觀環境較為敏感的大型股尤其顯著。滬港通計劃在去年11月開通,也為市場提供另一助力。
中央改出口模式 相關股看俏
除了滬港通開通外,深港通也應在今年內開通,國內投資者正意識到此互聯互通計劃已經開放了內地市場的門戶,讓外資在中至長期進一步參與國內股市。國有企業改革旨在改善企業效率,並將管理層與股東的利益恰當地調校一致,這有望在未來帶來多個前所未見的投資機遇。此外,政府銳意將出口業重新定向,她認為對能夠從中受惠的企業感到興趣。中國正由過去集中於成衣及玩具等低端製造業,轉型至生產在價值鏈中更高階且附帶一定程度知識產權的產品,故繼續注視的潛在投資目標。
公募基金入市 港股流動性大增
中國將201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於7%,她相信此數字不會偏離太遠,對投資氣氛影響不大。儘管近期的經濟數據未如人意,但貝萊德有信心中央擁有多樣化的工具,在有需要時支持經濟。投資者真正關注的是中央解決結構性問題的能力,他們希望看到改革朝着正確的方向邁進,即使進度極為輕微。只要中國領導班子仍然堅定地推行和落實改革,將會為牛市的持續性打下更穩健根基。
現時投資者追捧股票是寄望於貨幣和財政策刺激。中國股市市帳率比較其他新興市場,中國現在的價位回到了溢價,溢價雖然相當小,相對估值卻是2011年秋天以來最高,但中國仍不貴。朱悅進一步指出,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增加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的機會;3月底中國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開放公募基金投資港股,也為港股帶來大量流動性。
中資企業實力較以往雄厚
若干因素可能會影響貝萊德的投資中國前景觀點:全球增長前景受困;市場對整體新興市場的信心疲弱以至於拖累亞洲表現;避險氣氛升溫;以及資金持續流入美元。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落實改革的權力受損,或改革進度因外在衝擊而受阻,將對中國構成負面影響。
朱悅表示,近來的漲勢是由企業擴張帶動,但中國股市目前可說並不貴,採取審慎選股的資產配置策略,仍有龐大的投資機會。她強調,目前中港股市估值仍然合理,升勢並非周期性,因為企業實力也較以往雄厚。事實上,金融改革會是未來3到5年推動中國股市的主要動力。在宏觀上,內地寬鬆政策及中央決心解決地方結構性債務問題等,都令市場有所憧憬。她認為中央有能力置換地方所有債務,但問題是中央不想走到這一步,但反映當局解決結構性問題的能力及靈活性大,最大風險在於政策出手力度未能追上經濟下滑速度。
她表示,大型股升幅已巨,現時有機會可以留意中小型股份中,旗下基金今年初已增持中小型板塊,包括二三線內銀、內房及內險等,另外具環保概念如風電及水電也可看高一線。她指出,現時內地創業板股市盈率達80至100倍,但香港創業板市盈率遠遠低於內地創業板。若現時資金更容易投資香港股票,一些潛力大的中小型有機會被追落後。
對於中港股的折讓收窄趨勢,她指一日中港兩地閘口沒有完完全全的開放,相關折讓都會存在,雖然差距會漸見收窄,但兩地股市在未來兩至三年都不可以見到折讓完全消退。產業方面,她看好網際網絡和保險等具備具優勢的行業,也看好能受惠寬鬆政策及因為改革政策獲得價值重估的銀行業。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