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重要措施之一的校本評核,教育局來一個大調整,宣布下學年(2015年9月)開始,7個選修科目將不實施校本評核。教育局在公布中肯定了校本評核的成效,包括有助中六畢業生在大專或大學學習,加強了學生的組織資料、分析及研究能力等,可以說達到了當初的政策目標。既然校本評核有益於學生學習,教育局理應進一步加強才對,現在卻削減實施科目,另外3科也進一步精簡校本評核,一項已見成效的政策反而大幅度縮減,是否恰當和符合學生最大利益,值得討論。
校本評核重學習過程
本港實施變持續考試
2005年,政府就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發表一個「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包括以投資未來體待校本評核,可見當局對此寄望甚殷。事實上,香港學生負笈留學的熱門國家,都重視校本評核,例如英國和澳洲所有考試機構已採用,所佔比重通常為50%,加拿大各省更達100%,至於國際預科文憑課程(IB)亦着重校本評核,並輔以教師調整的安排。因此,在高中引入校本評核,實際上是與國際接軌,引導學生接觸較先進的學習模式。
實施校本評核,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評核學生的表現,並把分數計算入公開評核成績,即是把評核範圍由試場擴展至教室內外,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次課業,綜合評估其學習成果。這個做法,被認為除了提供更可靠評核結果,彌補公開考試的不足以外,更可減輕學生「一試定生死」的心理壓力。由此觀之,從符合教育的國際發展趨勢,給學生提供更具啟發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學習出發,本港實施校本評核乃理所當然的事。
不過,本港不少校長和教師,從一開始就抗拒校本評核,他們認為這個教學方法,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令他們疲於奔命,飽受折騰,原本以為學生可在較輕鬆環境汲取知識,反而是因為要不斷應付評核,承受更大壓力;另外,一些學校的校本評核不夠嚴肅,教師缺乏足夠能力監管,學生抄襲作弊的情况,時有所聞。過去幾年,教育團體之間即使立場不同,但是要求當局取消校本評核,卻是有志一同。
校本評核的教學績效,證諸其他國家與教育局的肯定評價,有利於學生,應無異議,但是,在本港實施起來,教師視為畏途,去之而後快,有關情况,是否因為教師未能適應、缺乏資源和配套設施協助,抑或有其他什麼原因,未見有研究探討;另外,校本評核原本為紓緩學生的考試壓力,本港實施起來卻成為考試的一部分,有教育界人士表示,校本評核對學生的持續評估,實際上就是持續考試,教師與學生同遭折磨,認為對學生而言,校本評核才是真真正正的「考試定生死」。
校本有益於學生學習
理應加強無理由縮減
由此看來,政府在高中課程引入校本評核的初衷,執行起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教育局就新學制的中期檢討,向學校做問卷調查,據知大多數校長和教師都認同取消校本評核,教育局在公布中,也表示縮減決定獲得大部分教師和校長的支持。看來,教育局的決定,在教育界不會遭到批評,然而,縮減校本評核是因為順應教師不滿而退卻,抑或從實際教學出發,當局未有清晰交代。教育局若按對學校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整政策,那只是審視、接受了教師承受的壓力,這樣就是政治決定,而問卷調查並未顧及對學生成效和利益的元素。
校本評核引入4年,在教學上取得的績效未有科學總結,而一應教育政策措施,都應該以有益於學生為依歸,然則,教育局憑什麼依據調整政策;另外,教育局描述校本評核對新學制畢業生的助益,多所肯定,這樣的話,校本評核應該加強才對,現在反其道而行,不加強反而大幅度縮減,為何如此?這些都是教育局不能迴避的問題。
校本評核的轉折,反映當局推動教育改革,若得不到教師配合,會困難重重。教師在教育崗位上,透過切身體會,對一些教育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和成效,或許認識更深刻,不過,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教師的利益與學生的利益,許多時候不盡一致,校本評核就是這樣的例子。校本評核對本港教育工作者是新生事物,衍生的問題要解決,新環境要對應,都是正常的事,在為了學生利益的大前提下,教師不適應、需要新增資源等問題,並非不能解決;若從這個角度思考審視校本評核,則研議辦法,協助教師才是積極取態,現在的縮減取態太消極了,不可取。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校本評核重學習過程
本港實施變持續考試
2005年,政府就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發表一個「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包括以投資未來體待校本評核,可見當局對此寄望甚殷。事實上,香港學生負笈留學的熱門國家,都重視校本評核,例如英國和澳洲所有考試機構已採用,所佔比重通常為50%,加拿大各省更達100%,至於國際預科文憑課程(IB)亦着重校本評核,並輔以教師調整的安排。因此,在高中引入校本評核,實際上是與國際接軌,引導學生接觸較先進的學習模式。
實施校本評核,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評核學生的表現,並把分數計算入公開評核成績,即是把評核範圍由試場擴展至教室內外,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次課業,綜合評估其學習成果。這個做法,被認為除了提供更可靠評核結果,彌補公開考試的不足以外,更可減輕學生「一試定生死」的心理壓力。由此觀之,從符合教育的國際發展趨勢,給學生提供更具啟發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學習出發,本港實施校本評核乃理所當然的事。
不過,本港不少校長和教師,從一開始就抗拒校本評核,他們認為這個教學方法,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令他們疲於奔命,飽受折騰,原本以為學生可在較輕鬆環境汲取知識,反而是因為要不斷應付評核,承受更大壓力;另外,一些學校的校本評核不夠嚴肅,教師缺乏足夠能力監管,學生抄襲作弊的情况,時有所聞。過去幾年,教育團體之間即使立場不同,但是要求當局取消校本評核,卻是有志一同。
校本評核的教學績效,證諸其他國家與教育局的肯定評價,有利於學生,應無異議,但是,在本港實施起來,教師視為畏途,去之而後快,有關情况,是否因為教師未能適應、缺乏資源和配套設施協助,抑或有其他什麼原因,未見有研究探討;另外,校本評核原本為紓緩學生的考試壓力,本港實施起來卻成為考試的一部分,有教育界人士表示,校本評核對學生的持續評估,實際上就是持續考試,教師與學生同遭折磨,認為對學生而言,校本評核才是真真正正的「考試定生死」。
校本有益於學生學習
理應加強無理由縮減
由此看來,政府在高中課程引入校本評核的初衷,執行起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教育局就新學制的中期檢討,向學校做問卷調查,據知大多數校長和教師都認同取消校本評核,教育局在公布中,也表示縮減決定獲得大部分教師和校長的支持。看來,教育局的決定,在教育界不會遭到批評,然而,縮減校本評核是因為順應教師不滿而退卻,抑或從實際教學出發,當局未有清晰交代。教育局若按對學校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整政策,那只是審視、接受了教師承受的壓力,這樣就是政治決定,而問卷調查並未顧及對學生成效和利益的元素。
校本評核引入4年,在教學上取得的績效未有科學總結,而一應教育政策措施,都應該以有益於學生為依歸,然則,教育局憑什麼依據調整政策;另外,教育局描述校本評核對新學制畢業生的助益,多所肯定,這樣的話,校本評核應該加強才對,現在反其道而行,不加強反而大幅度縮減,為何如此?這些都是教育局不能迴避的問題。
校本評核的轉折,反映當局推動教育改革,若得不到教師配合,會困難重重。教師在教育崗位上,透過切身體會,對一些教育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和成效,或許認識更深刻,不過,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教師的利益與學生的利益,許多時候不盡一致,校本評核就是這樣的例子。校本評核對本港教育工作者是新生事物,衍生的問題要解決,新環境要對應,都是正常的事,在為了學生利益的大前提下,教師不適應、需要新增資源等問題,並非不能解決;若從這個角度思考審視校本評核,則研議辦法,協助教師才是積極取態,現在的縮減取態太消極了,不可取。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