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秀賢﹕普教中不如粵教中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18日 06:35
2015年04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普教中這個議題因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又再成為教育議題的焦點。在中大讀書這幾個年度,我察覺到中大的中文基礎課程,很多時都以普通話的語法、用字教授中文,所以當時上課的感覺都相當奇怪。董建華時期,香港政府推動「母語教學」,正是標榜「我手寫我口」的好處,而今天推動普教中,似乎與當年所推動母語教學目的有所違背。


在古文上,我們使用廣東話朗讀唐詩,比用普通話朗讀的更為順口,平仄、押韻的特點更能夠突顯出來。使用廣東話教古文,容易令學生理解當中的音調變化,掌握廣東話當中的九聲。


可惜的是,現時我們在中小學學習語文,都是以實用為前提,中文科和英文科皆用不少時間學習實用文和其格式,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工夫,如遣詞造句、語法等。隨着中小學的訓練,學生最後可能只懂考試,但最後對文學作品的掌握、對廣東話這個母語的基礎也毫不紮實。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在中小學所建立的語文底蘊非常薄弱,直到現在仍然需要花不少氣力和時間,改進本人對中英文語言和語文運用方面的能力。


在普教中和粵教中之間,我一直站在粵教中一方。中文不止是我們的工作語言,更應是我們的生活語言、文化載體,廣東話作為我們最為常用的母語,我們應該多學習當中的文化源流和歷史發展。同時,政府亦應推動中小學教育在中文科多使用廣東話,並增加古文和現代文學兩者在中文科教學範圍的內容比重,協助學生掌握中文不同方面的要訣。現時放棄粵教中,推行普教中,實在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在當下社會的溝通能力,最後令學生的中文水平「兩頭唔到岸」。


作者是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