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港股大升兼成交額破了歷史高位,有人以「大時代」來形容。20多年前,鄭少秋主演電視劇《大時代》,之後港股大跌,而當時鄭少秋的角色丁蟹更是深入民心,往後秋官一有新劇推出而又碰上港股下跌,股民便戲稱為「丁蟹效應」。到底港股是否真的進入大時代,又真的有沒有丁蟹效應?到底股市與樓市的關係又是如何?
港股衝上28,000點卻未能企穩,最近無綫更「應景」的將重播《大時代》,而昨天收市後夜期早段便急挫了700多點,到底是巧合,還是……?有人統計過,秋官在香港曾拍了17套電視劇,雖然推出後不少次碰上恒指下跌,其實也有6次是劇集推出後港股是上升的,所以就算有丁蟹效應,也未必是次次靈驗,以此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論還可,若是作為買賣股票的依據,便有點那個。
筆者在網站的討論區看到,有人因最近港股大升,認為將利好樓市,因會有人在股市賺了錢後,便轉為買入磚頭;不過有網友反駁,說一些人當股市不好時,便說磚頭較穩陣,所以樓市會好,而當股市升時,自然更是利好樓市,總之股市升或跌,都是利好樓市,那豈非很矛盾?
好友見好 淡友見淡
該網友更進一步諷刺樓市的死硬派好友:若果加息,便代表經濟好,樓市自然好;若減息,則減輕供樓成本,自然又是利好樓市。至於政府推辣招打壓樓市,好友又會說是凍結了二手供應,所以樓價要升,不過,若政府不出手或撤招,又是利好樓市的消息!
筆者看完這段網上評論,想想也覺好笑,其實對於永遠的樓市淡友,他們又何嘗不是若加息,會認為不利樓市,如減息,則反映經濟差,對樓市更不利。如股市好,人們去賣樓炒股,如股市跌,更是要賣樓補倉。當然,政府辣招對樓市不好,而如果撤招,更反映樓市跌勢已成,托也托不住!
分析最忌先設立場
筆者認為,分析樓市,最忌先有立場結論,然後再堆砌「理據」,如此,任何「理據」,只會強化自已的既定成見,毫無用處。更重要的是,有關所謂數據或分析,若過於粗糙,也可能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豪宅投資比例高 與股市同步
美聯最近作出統計,發覺自2008年以來,2000萬元以上豪宅佔整體二手成交的比率,確與恒指表現有較高的相關度(圖1),或許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一是有閒錢投資股票的,銀根和財政預算也較鬆動,他們亦會是2000萬元以上的豪宅買家重要來源,所以股市升,豪宅成交的比例也會升。二是豪宅相對中小型住宅,買入作投資的比例也較高,所以與投資性較重的股市走勢比較,也會比自住比例較高的中小型住宅更為同步。
湯文亮:或有細價樓業主需調資炒股
那若港股興旺,又會否對細價樓有影響呢?近日間中傳媒也有報道某某因在股市賺了錢,所以有決定買樓上車或換樓,但實際個案有多少,卻未見有系統的統計。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日前以校友身分在浸會大學演講時就指出,他覺得大戶少有缺水,買不買樓與在股市是否獲利關係不大,也不用要去按樓或賣樓才有資金去投資股票,相反細價樓的業主或準買家,看到早前的「瘋牛」,或許會加按或賣樓去炒股,而那些只儲了百餘萬元的,買樓做首期不夠或覺得掹掹緊,也許會將資金調去炒一轉股也說不定,如此股市旺,細價樓或許反而受壓也說不定。
湯文亮又話,近期將軍澳新盤以低於二手價開售,加推也不加價,而油塘另一新盤也有相似情况,便可看到發展商因短期供應開始到位,要急於散貨,可能是樓市的「關鍵」時刻?湯說的有沒有道理? 今年首季發展商新增申請預售樓花單位數目達到4476個單位,而一手盤和二手樓的差價已由年前動輒三成以上,變成了近一年的幾乎相若(圖2),計及新盤的各種優惠,不用付佣金、樓齡和家電配套等因素,二手樓的競爭力便相對下降。
與新盤差價收窄 二手樓競爭力下降
文首論及港股與港樓的關係,那內地又如何。過去數年,上海A股由6000多點跌至2000點也一度失守,其間內地樓價卻狂飈;然而,去年A股回升並已漲了一倍多,但樓價卻在去年見頂,反映至少在內地,股樓未必同步表現。
內房價愈下調 買家愈遲入市
事實上,標普剛發表報告,指內地樓市不景,發展商套現困難,其信貸評級展望也急速惡化(圖3)。筆者認為,當內地樓價下調,成交萎縮,內房商要割價賣樓的壓力便也愈大,買家看到這個情况,會認為愈遲入市愈着數,如此便形成惡性循環。
相對下,香港的發展商身經百戰,且見慣大場面,其願意以貼近二手價賣質素更高的新盤,是否反映屬於先知先覺的聰明人,覺得盡快套現,其實是最聰明的做法?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港股衝上28,000點卻未能企穩,最近無綫更「應景」的將重播《大時代》,而昨天收市後夜期早段便急挫了700多點,到底是巧合,還是……?有人統計過,秋官在香港曾拍了17套電視劇,雖然推出後不少次碰上恒指下跌,其實也有6次是劇集推出後港股是上升的,所以就算有丁蟹效應,也未必是次次靈驗,以此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論還可,若是作為買賣股票的依據,便有點那個。
筆者在網站的討論區看到,有人因最近港股大升,認為將利好樓市,因會有人在股市賺了錢後,便轉為買入磚頭;不過有網友反駁,說一些人當股市不好時,便說磚頭較穩陣,所以樓市會好,而當股市升時,自然更是利好樓市,總之股市升或跌,都是利好樓市,那豈非很矛盾?
好友見好 淡友見淡
該網友更進一步諷刺樓市的死硬派好友:若果加息,便代表經濟好,樓市自然好;若減息,則減輕供樓成本,自然又是利好樓市。至於政府推辣招打壓樓市,好友又會說是凍結了二手供應,所以樓價要升,不過,若政府不出手或撤招,又是利好樓市的消息!
筆者看完這段網上評論,想想也覺好笑,其實對於永遠的樓市淡友,他們又何嘗不是若加息,會認為不利樓市,如減息,則反映經濟差,對樓市更不利。如股市好,人們去賣樓炒股,如股市跌,更是要賣樓補倉。當然,政府辣招對樓市不好,而如果撤招,更反映樓市跌勢已成,托也托不住!
分析最忌先設立場
筆者認為,分析樓市,最忌先有立場結論,然後再堆砌「理據」,如此,任何「理據」,只會強化自已的既定成見,毫無用處。更重要的是,有關所謂數據或分析,若過於粗糙,也可能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豪宅投資比例高 與股市同步
美聯最近作出統計,發覺自2008年以來,2000萬元以上豪宅佔整體二手成交的比率,確與恒指表現有較高的相關度(圖1),或許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一是有閒錢投資股票的,銀根和財政預算也較鬆動,他們亦會是2000萬元以上的豪宅買家重要來源,所以股市升,豪宅成交的比例也會升。二是豪宅相對中小型住宅,買入作投資的比例也較高,所以與投資性較重的股市走勢比較,也會比自住比例較高的中小型住宅更為同步。
湯文亮:或有細價樓業主需調資炒股
那若港股興旺,又會否對細價樓有影響呢?近日間中傳媒也有報道某某因在股市賺了錢,所以有決定買樓上車或換樓,但實際個案有多少,卻未見有系統的統計。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日前以校友身分在浸會大學演講時就指出,他覺得大戶少有缺水,買不買樓與在股市是否獲利關係不大,也不用要去按樓或賣樓才有資金去投資股票,相反細價樓的業主或準買家,看到早前的「瘋牛」,或許會加按或賣樓去炒股,而那些只儲了百餘萬元的,買樓做首期不夠或覺得掹掹緊,也許會將資金調去炒一轉股也說不定,如此股市旺,細價樓或許反而受壓也說不定。
湯文亮又話,近期將軍澳新盤以低於二手價開售,加推也不加價,而油塘另一新盤也有相似情况,便可看到發展商因短期供應開始到位,要急於散貨,可能是樓市的「關鍵」時刻?湯說的有沒有道理? 今年首季發展商新增申請預售樓花單位數目達到4476個單位,而一手盤和二手樓的差價已由年前動輒三成以上,變成了近一年的幾乎相若(圖2),計及新盤的各種優惠,不用付佣金、樓齡和家電配套等因素,二手樓的競爭力便相對下降。
與新盤差價收窄 二手樓競爭力下降
文首論及港股與港樓的關係,那內地又如何。過去數年,上海A股由6000多點跌至2000點也一度失守,其間內地樓價卻狂飈;然而,去年A股回升並已漲了一倍多,但樓價卻在去年見頂,反映至少在內地,股樓未必同步表現。
內房價愈下調 買家愈遲入市
事實上,標普剛發表報告,指內地樓市不景,發展商套現困難,其信貸評級展望也急速惡化(圖3)。筆者認為,當內地樓價下調,成交萎縮,內房商要割價賣樓的壓力便也愈大,買家看到這個情况,會認為愈遲入市愈着數,如此便形成惡性循環。
相對下,香港的發展商身經百戰,且見慣大場面,其願意以貼近二手價賣質素更高的新盤,是否反映屬於先知先覺的聰明人,覺得盡快套現,其實是最聰明的做法?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