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東北邊陲,深圳河以南,有一條蓮麻坑村,位處邊境禁區之內。
近年邊境逐漸開放,東北偏遠地區動土機處處,蓮麻坑村同樣面對收地、遷村的爭拗。
不過,這條村落,早習慣這種位處邊緣的敏感——一百年前,英國租借新界以後,這村一分為二,北邊歸華界,南邊歸英界;六○年代,內地動盪,殖民地政府將邊境關閉,蓮麻坑從此成為與世隔絕之地。
於是,蓮麻坑裏的人和事,雖然曾經舉足輕重,但一直被隱藏。
直至最近,後人陸續回鄉尋根,歷史學家丁新豹、蘇萬興和劉蜀永,花了幾年時間發掘這裏的歷史,這個曾經有全港最大礦洞,同時與辛亥革命扯上關係、足讓香港人自豪的隱世村落,逐漸重見天日。
「蓮麻坑」這地方,早在清代的《新安縣志》裏就已有記載。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復界後,不同姓氏的客家人陸續移居蓮麻坑。那時候,英國人尚未登陸香港、未租借新界土地,蓮麻坑的人以務農為生,種植稻米。一八九八年,清政府租借新界給英國,為期九十九年,蓮麻坑村被深圳河一分為二,北面的村改名為長嶺村,兩村的人一直可來往。
禁區隱世村落
一九六○年代,內地動盪,相繼發生大躍進、大饑荒、文革,殖民地政府開始關閉邊境禁區,當中包括蓮麻坑村。兩地的人,自此只能靠一道「國際橋」來往耕種,同時,蓮麻村村口被裝上閘門,從此被隔絕,至今,人們出入仍要申請禁區紙,村民車輛申請禁區牌照也並不容易。高峰時,蓮麻坑村有共逾二千人居住,但因為發展受限,村民在六○年代打後陸續外出謀生或移民,現在留在蓮麻坑村的人,約有一百。
烈士葉定仕 生於斯死於斯
或許因為入村相對艱難,蓮麻坑村的事,原來不止於這些。這個清明節,我隨同從新加坡來港的容閎後人到蓮麻坑尋根,爬上村裏的礦山,我才知道這裏有個在武俠電影才見過類似的山洞(見左頁)。山洞不止壯觀美麗,還折射出香港早期的礦業歷史。也由於有個老人二十多年前回鄉尋根,自此奔波於蒐集他父親在辛亥革命的歷史、尋求政府修復百年故居,丁新豹才發現,辛亥革命在香港留下的歷史,除了是不少孫中山及有關的人短暫停留的足迹外,原來當中遺漏了一個極重要的人物葉定仕——他在革命中參與極多,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人,他出生在蓮麻坑,也死於蓮麻坑。「沒想到除了在香港島出現過何啟、楊衢雲、李紀堂、李煜堂等本地的辛亥革命人物,在新界地區也出過一個像葉定仕這樣了不起的人物,這實在是香港人應該引以自豪的事。」
三打礦山抗日
村長葉華清也曾經說,蓮麻村是一個充滿革命傳統的鄉村。幾百年前,村落以南的紅花山,是反清復明的基地;清末,紅花寨是山賊的巢穴,專劫官吏,後來,村裏還出了一個甘為革命傾家蕩產的葉定仕;至日軍侵華,村民三打礦山抗日,這些事蹟,都在蓮麻坑發生。
去年,行會通過蓮麻坑的發展大綱草圖,規劃區域共三百二十九公頃,位於西南的禾徑山有新界東北堆填區。
葉定仕故居白色大宅 抗戰奇史
在蓮麻坑村,繞過弧形的池塘,過一道古橋後,在樹叢中的小路走五分鐘,有一座百年白色大宅,外貌像孫中山在翠亨村的故居。一九○五年,蓮麻坑村村民葉定仕,矢志跟隨孫中山從事革命事業,在到訪孫中山在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故鄉後,在蓮麻坑村也建了一座。這座大宅,一九○八年由他的弟弟用青磚和木材建成,樓高兩層,房屋外觀是意大利風格,屋頂則是中式硬山瓦頂,陽台欄杆則以琉璃花瓶裝飾。
目睹父親 餓死屋中
單看大宅的規模和設計,可以想像,屋主家境該很富裕。葉定仕在建屋的時候,的確很富裕,但他在蓮麻坑的童年,本來相當貧困,而在發迹以後,因為參與革命事業,傾家蕩產,最後葉定仕在戰時餓死於屋裏。葉定仕的一生很傳奇,不過,他的事蹟被長期湮沒,「葉定仕」的名字也不為香港人所熟知,原因大概是他主要活躍於泰國華僑的圈子,而本來收藏在屋裏的革命資料,也因為戰亂而散失。
法定古蹟 佇孫文銅像
大宅在一九六七年起荒廢,二十年後,目擊葉定仕餓死的三子葉瑞山,一九八七年回港,重返故居,發現屋裏除有蝙蝠,物品和父親的文件都已被掠走。大屋年久失修,屋外雜草叢生,露台走廊木板破爛不堪。葉瑞山自那時起,四出蒐集關於父親在辛亥革命的資料,同時爭取大宅列為古蹟。二○○九年,葉定仕故居列為法定古蹟,屋外佇有孫中山銅像。
不過,大宅旁的磚屋,沒有被列為古蹟。它原本是大宅的廚房,在大宅修復期間,古蹟辦同時修復這間小屋,在入口加建橫條式閘門,用作保安之餘,同時讓蝙蝠自由出入,嘗試保存這裏的生態環境。
隨孫中山 為革命傾家蕩產
葉定仕一八七九年出生在蓮麻坑村,長大於一個貧苦的客籍農民家。他小時沒錢讀書,受僱為牧童幫補家計,後來在十六歲時被「賣豬仔」至泰國做裁縫學徒,因為手藝好,他受當時的暹羅王室賞識,二十六歲時更與泰國公主結婚。葉定仕結婚不久,孫中山在日本成立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消息傳至暹羅,葉定仕自此矢志跟隨孫中山,從事革命事業。
「賣豬仔」 娶泰國公主
他在暹羅與香港、廣州穿梭來往,擔任同盟會會長,創辦負責聯絡和宣傳的「振興書報社」,還傾家蕩產支持革命黨的武裝鬥爭。香港史專家丁新豹、劉智鵬和劉蜀永在《葉定仕——新界原居民中的辛亥革命元老》中形容,「葉定仕是新界原居民中貢獻最大的辛亥革命元老」。不過,十年後,一九一五年,倒袁世凱運動失敗後,葉定仕被通緝,並從此與孫中山失去聯繫。輾轉回到蓮麻坑村後,他再次到暹羅繼續裁縫事業。十多年後,暹羅排華,葉定仕不肯為保留土地而在暹羅當官,一無所有地回鄉。直至二戰爆發,香港淪陷,葉定仕最後餓死於蓮麻坑。現在八十四歲的三子葉瑞山,那時候才十二歲,看着父親在家裏餓死,「我拿着錢去買米,回來見他『瞓』咗喺度,叫極都唔醒」。
同場必看﹕百年古橋 烈士唯一通道
從蓮麻坑村走到葉定仕故居,途中會經過一道石橋。石橋用幾塊大石搭成,實而不華,沒有橋碑,若不是蘇萬興邊走邊說這是一道古橋,我肯定就錯過了。這道「蓮麻坑古橋」,建於一九一三年或更早的時間,是通往革命烈士故居的唯一通道,也曾經一度是通往粉嶺聯和墟的主要通道。
解禁隱憂 考慮古蹟保育
古橋保育專家李偉明在《香港古橋》中說,這橋的社會價值和建築價值很高﹕「此種石橋已經愈來愈少,能保存至今更罕有。它承傳了古代中式石平橋建築的技術。」而且,這橋連繫村內不同歷史遺址,組群價值也很高。現在,古橋的保育狀况不差,面貌原始、完整,原因是這裏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所以,蓮麻坑村禁區即將解禁,對古橋來說是個隱憂。「刻意不讓交通工具直接到達古蹟位置,是其中一種行政上的保育方法。外國的古蹟保育設計,有時會設計保護緩衝區域,刻意安排遊客在這區域下車,再步行,減少交通因素對古蹟的影響。」
葉氏宗祠 三級歷史建築
在蓮麻坑村裏,處處都是歷史建築。這村曾是一條雜姓村落,除了人數佔最多的葉氏外,還有官氏、劉氏、曾氏、張氏、冼氏,而當中的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都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葉氏族人在十八世紀建成宗祠,現時,留在村中的居民,大多仍是姓葉,在節日、葬禮、嫁娶時,還是會到宗祠拜祭祖先。
文/ 陳嘉文
圖/ 陳淑安、陳嘉文、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