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英語讀樂樂﹕小問題悟大道理(一)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7日 06:35
2013年03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書名:How to Behave and Why

作者/繪者﹕Munro Leaf

出版社﹕Universe Publishing, HarperCollins

適讀年齡﹕9歲或以上

世界就是舞台,每天都在上演驚心動魄的劇情。這邊魔子肢解雙親,逆子弒父斬母,那邊獸父與女交合,親女竟提出以手機交換肉體的條件。新聞超越電檢尺度挑戰道德極限,讓人頓感心寒之際不禁要問,我們的社會病了麽?我們的教育病了麽?更甚者,我們的人心病了麽?人心者,道德之準繩,靈魂之所處。世間亂象,因果相連,諷刺的是,當今民生在追求科技之巔走向物質之富的同時,社會道德發展卻陷進一個無底的深谷。


日前與某大童書出版社總編飯敘,席間提到暢銷書之最,首推一系列培養兒童品格、學習行為規範之圖書,可見家長對兒女之管教甚為着緊,此乃理所應當之事。然則,家長愛兒之心與弒父殺母的駭聞一旦碰撞,固有邏輯與思維頓遭輾碎,折射出來的是失衡的社會秩序與崩潰的傳統禮教,呼應着的是當今哲學家的巨大憂慮,因文化表象上發達而實質上卻走向衰亡成全球危機。


單向訓示埋仇恨伏線

我要有禮貌、我要做個好孩子、我要遵守交通規則,眼前所見的這類品德叢書,圖文並茂,卻離不開教條式的訓示,標題固然吸引家長眼球,內容卻仍是老套地企圖把孩子訓練成「聽話機器」。天真無邪的小孩自然不會反抗,那種抗拒卻說不定在心底裏漸次形成,待長大後瞬間爆發。正如心狠手辣的魔童只因父母逼他自幼學琴而含恨於心,久而久之演化成為日後謀殺雙親的動機。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樣的閱讀,猶如宗教中許多習慣性的法則逐步僵化以後,其原有的內涵被遺忘而演變成凝固的教條。單向式的訓示,孩童能吸收多少?叛逆力會有多大?


回歸生活直探生機情趣

Munro Leaf這部書的不同之處,就是捨棄教條式的訓示,嘗試將「生而為人」的意義回歸生活本身,直探日常的生機情趣,以親切的口脗向小讀者細說做人的大道理,書一開始就要讀者反問自己兩個迫切問題:

Are most of the people I know glad that I am here? Am I glad that I am here, myself?

問題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回答。大家不妨先想想。小孩每多自認威風,這時任由他們胡說瞎扯也無妨,能趣味盎然地閱讀下去就好。如能真正解答此兩大疑問,便能領略出做人的規矩了。(待續)


作者為牛津大學出版社英語教科書作者、朗文英漢辭典編纂者等,著有《踢走港式英語小辭典》

Aman Chiu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