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三個水鄉的故事 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6日 06:35
2013年03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文章摘要:「由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的岸邊,隨意截一輛快艇的士穿梭水上村落(Kampong Ayer),比起參觀任何地標更加趣味盎然。


就算現今文萊家財萬貫,文萊河一帶依舊見到延綿水屋,三萬多人維持水上生活。那裡一帶原是沼澤,後來陸續有人來此定居,在沼澤地上築起屋子,形成數十個村落,直至文萊皇朝建立,這裡就此成為國都。


在那個時代,由於土地還未被開發,在水上建立社區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他們把木樁垂直插入河牀,再以木板建成樓房的平台,成為房屋的基礎。幾百年來,除了皇宮和一些皇家建築之外,文萊人基本上就在河岸上建屋,話說五百多年前當年麥哲倫來到東南亞,航海紀綠中記下文萊水鄉的面貌,跟今天的沒有多大異樣。


文萊在婆羅洲自成一國,有其歷史巧合。文萊身處馬拉版圖之中,因海上貿易而興盛,卻因族群內鬥以及發現石油的關係,落入英國殖民統治,最後獨立成國。殖民政府在1888年上場,上場不久就做了決定,要把城市中心往內陸遷移,因而開發文萊河左岸的陸地,並鼓勵人民搬遷到內陸。


但水鄉生活已持續數百年,不少人堅持留在水上。受惠於石油財富,當地政府致力推動現代化,水上村莊也不例外。在四十年代,水上房屋的木樁慢慢被水泥取代,屋頂也開始使用鐵皮等金屬材料,令到房屋更耐用,之後政府在區內駁上電力及食水,其他都市設施也陸續在水鄉之中出現:在今天,除了住宅,村落中亦有商店、學校、醫院、銀行、清真寺,甚至是水上蜆殼油站!現時基本上除了要到彼岸工作賺錢之外,任何生活上的需要都能在水上解決,水上社區維持生命力,自成一閣,與陸地城市分庭抗禮。


當然,都市化是必然的趨勢,難以挽回,水鄉也經常受風災火災威脅。但是,水上人家仍是安於現狀,水鄉風情也因而得以保存。如何既保存舊區文化及人脈,同時推動發展賦與一地新的生命力,是不少城市共同面對的難題。文萊水上鄉或許為大家留下一些伏筆。」


全文見:http://tinyurl.com/aytydpo

評台網址:http://www.pentoy.hk

評台fb:https://www.facebook.com/pentoyhk

作者:陳智遠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