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棄石堤建生態海岸線 盼留住白海豚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1日 21:35
2013年03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據了解,為回應環保團體對填海的關注,政府構思日後的新界西和大嶼山3個填海區,不用傳統的大石作為海堤,而改為引入生態海岸線,栽種紅樹林,希望填海後可回復生境,為白海豚等海洋生物創造生活環境。當局亦會做區域性的累計環境評估,作為日後個別項目做環評的參考。但環團指填海已令白海豚活動範圍收窄,未有合理和必要的規劃,環團未必會同意有關方案。


重建泥灘種紅樹林

現時所有填海區,政府都是用大石建海堤,海岸生態環境一般,政府消息人士指日後可以在大嶼山引入生態海岸線,例如在填海的海堤重建泥灘、種紅樹林等,又或者在海牀擺放人工魚礁,讓海底生態在填海後「重臨」,小海洋生物「重現」,亦可留住白海豚。


消息人士表示,新加坡的填海區亦有類似經驗,故認為在香港亦可行。政府會聘請專家研究上述構思是否可行,甚至在大嶼山選地點作模擬填海、建造生態海岸,以了解海洋生物如白海豚的變化。


擬綜合多項工程做環評

另外,政府為應對環保組織關注大嶼山與屯門一帶近年頻密展開多項填海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大橋香港口岸、籌建中的機場第三條跑道,以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等,政府將為該水域做累計環境影響評估,評估多項工程對整個水域環境的影響。消息人士解釋,雖然這不是環評法例要求,但社會關注的問題,政府會面對並回應,及研究解決辦法。


環團:難解決填海破壞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認為,填海會改變水流方向和速度,直接影響在該處棲息的生物生態,並非單是引入生態海岸線便可解決填海的破壞,政府必須做更詳細評估;至於在屯門一帶填海,亦會影響在附近出沒的中華白海豚。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中華白海豚會在離岸一段距離出沒,政府填海,加上航道不變,白海豚活動範圍會收窄,加上北大嶼山已有不同的發展,對該處生態造成累積影響,如果政府未有合理和必要的規劃,環團未必會同意有關方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