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社會民情日漲的氛圍下,私家醫院零雙非,而限帶奶粉、監察多次出境的陸客等措施亦令水貨活動收斂,政府部門的雷厲風行,固然功不可沒,但核心問題依舊沒變,香港應該繼續這種中港融合模式嗎?
入境處長陳國基日前在無綫節目中的發言,多少反映港人面對的矛盾:可以有效打擊水貨客,但自由行或一簽多行帶來的經濟利益,不容否定。 每逢大時節,不少服務業中小企受惠於大量的內地遊客,有學者曾統計自由行開放以來,有7萬個職位由陸客的消費所造就 ,但諷刺的是,消費同樣帶來租金飈升,經過銅鑼灣、旺角,無法負擔租金的商舖,便被藥房、珠寶店取代。我們總不成一邊稱頌中港融合,一邊投訴自由行在車廂推撞你,陸客消費帶來的利益與副作用,必然無法切割。
如果不追本溯源,直面中港融合應否繼續的命題,解決了雙非、奶粉問題,新的矛盾只會繼續出現。我所感到憂慮的是,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均安於個別的問題處理,政府將之簡化為民生問題,個別地成功爭取式了事;民間社會分析中港矛盾,則傾向訴諸於族群論,當指摘自由行為蝗禍,勇武地驅趕水貨客,其實是掩蓋了本土經濟受內地消費力量主導的本質。
限制旅客數目,發展多元產業嗎?從董建華的中藥、資訊科技發展,到當下六大產業,只聞樓梯響,本土的自主經濟,卻在中港融合大勢下被逐漸主導,當前海、河套區逐漸與香港融合,香港財團逐漸靠攏中國財團,本地經濟依賴內地程度愈高,屆時才提出另一種經濟發展的異議,不是已經太遲了嗎?
作者是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左翼21成員
入境處長陳國基日前在無綫節目中的發言,多少反映港人面對的矛盾:可以有效打擊水貨客,但自由行或一簽多行帶來的經濟利益,不容否定。 每逢大時節,不少服務業中小企受惠於大量的內地遊客,有學者曾統計自由行開放以來,有7萬個職位由陸客的消費所造就 ,但諷刺的是,消費同樣帶來租金飈升,經過銅鑼灣、旺角,無法負擔租金的商舖,便被藥房、珠寶店取代。我們總不成一邊稱頌中港融合,一邊投訴自由行在車廂推撞你,陸客消費帶來的利益與副作用,必然無法切割。
如果不追本溯源,直面中港融合應否繼續的命題,解決了雙非、奶粉問題,新的矛盾只會繼續出現。我所感到憂慮的是,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均安於個別的問題處理,政府將之簡化為民生問題,個別地成功爭取式了事;民間社會分析中港矛盾,則傾向訴諸於族群論,當指摘自由行為蝗禍,勇武地驅趕水貨客,其實是掩蓋了本土經濟受內地消費力量主導的本質。
限制旅客數目,發展多元產業嗎?從董建華的中藥、資訊科技發展,到當下六大產業,只聞樓梯響,本土的自主經濟,卻在中港融合大勢下被逐漸主導,當前海、河套區逐漸與香港融合,香港財團逐漸靠攏中國財團,本地經濟依賴內地程度愈高,屆時才提出另一種經濟發展的異議,不是已經太遲了嗎?
作者是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左翼21成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