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主權移交近16年,在小圈子選舉所產生的特權階級管治下,政不通人不和。特權階級依仗國內龐大市場,以經濟利益籠絡香港的經濟動物,以圖隱沒政治不平等的現狀。至2003年「SARS」襲港,特區政府和中央2003年內地推出個人遊政策,原意是幫助香港經濟由SARS疫情後的谷底反彈,但有利亦有弊,「自由行」為香港帶來不少商機,但亦令香港人承受巨大的代價!
隨着客觀環境變遷,當年的經濟復蘇的助力引致香港租金上升、物價上揚,反成為不少中小企的「催命符」。乘「自由行」之便,雙非來港產子,「搶牀位」、「搶奶粉」、「搶學位」,提高本地孕婦的「抑鬱指數」;「一簽多行」亦助長了「走水貨」活動。中港矛盾一浪接一浪,建基於部分商界人士的利益之下。民怨沸騰,特區急忙尋求對策,消息傳出梁振英政府有意取消2009年開始的「一簽多行」!
不論傳出的消息屬真屬偽,香港的旅遊業應如何走下去?繼續停留在商業利益掛帥的「購物天堂」,香港的旅遊業還能走多遠?「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的社會問題,手執權力的特區政府,又有否認真反思問題之所在?甚至乎有否能力及決心解決?「自由行」給香港人仍然留下很多個問號。
「自由行」所衍生的中港矛盾
隨着「自由行」的實施,中港矛盾已從政治層面擴展到經濟層面、社會生活層面以至文化層面了。「自由行」所衍生的中港矛盾,絕不能簡化成兩地文化差異作結論。什麼質素的城市就會吸引什麼質素的旅客,可從什麼人執掌旅遊發展局可見一斑。旅遊發展局一直由一班商界人士把持,只講即食的經濟利益,缺乏文化素養及視野。
單看旅遊發展局的網頁,向旅客推介的主要景點亦離不開星光大道、山頂、女人街、迪士尼和海洋公園,不禁令旅客疑問香港是否只有主題公園和購物。難免只能吸引到只懂「玩」、「吃」、「喝」、「掃貨」級數,財大氣粗的大陸暴發戶旅客。此乃香港本土文化配套不足,無法吸引國內的真正觀光客。難道歐美、日、韓旅客會山長水遠乘飛機來港,跟國內旅客爭相在廣東道的名店門外排隊搶購手袋?
上述的引子,並非要否定購物是旅遊的常態,反讓大家反思旅遊除購物以外,更可是體會地道文化的新選擇。內地自由行旅客已超出香港的承受能力,當局是時候認真聽取民間意見,藉推廣香港旅遊業之同時,對富有不同本地獨特色彩的文化活動及節慶加以保育,並向世界各地推廣。
訪港旅客多樣性
重拾本土遠離矛盾,還香港本來面目!在取消「一簽多行」同時,為「自由行」旅客數量設定上限,將旅遊業推廣地點由內地轉移至歐美、日本等,以擴闊本地旅遊業的面向。訪港旅客多樣性,是香港旅業健康發展之本。更要讓世界還記得,這裏就是香港!香港有香港的個性,有我們的生活特色及文化特徵!讓世界各地旅客到訪,認識香港這個都市的特色!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