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內地監管層表示,正在考慮降低證券公司赴港設立分支機搆的門檻,引起資本市場熱議。
淨資本指標或降
中國證監會機構監管部巡視員歐陽昌瓊近日透露,證監會正在考慮放寬證券公司赴港設立分支機搆主體資質條件的限制,會盡可能降低諸如證券公司分類級別、淨資本之類的硬性要求。相關政策的修訂已經徵求過意見,準備在履行完一定程式後公布。
隨着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合作的日益緊密,投資者對於券商跨境服務的需求漸增、要求也漸高。然而,目前內地對券商赴港設立分支機搆的相關規定較為嚴格,使得中小券商赴港拓展業務受到一定的限制。如要求券商的淨資本不低於30億元人民幣;近兩次分類評價為BBB類以上、其中至少一次為A類;近三年至少兩年盈利等。政策若能有所「鬆綁」,則能激勵更多的中小券商「走出去」。
扎堆赴港 業績下滑
中資券商「走出去」,始於2006年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若干券商在港設立分支機搆。隨着內地券商經紀、投行等業務下降,各大券商亦紛紛希望「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
在政策支持下,中資券商近年來已成為香港證券市場一股上升極快的重要力量。多家券商扎堆在香港開展境外業務,使得香港券商市場競爭加劇,中資券商近年來在該市場的業績亦集體大幅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對比全球性的投資銀行,無論是在全球客戶基礎、市場規模,還是服務能力、風險管理、產品創新方面,目前在港中資券商仍存在很多不足。內地監管層此番擬為券商「走出去」鬆綁,若是單純為鬆綁而鬆綁,而缺乏相應的風險管控和創新激勵措施,則可能播下龍種而收穫跳蚤。
當然,內地券商並非毫無機會。一個大前提便是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在水漲船高的效應下,內地將有可能湧現出國際一流投行。特別是在目前美國經濟仍待復蘇、歐債危機尚未結束,外資投行紛紛裁員減薪的背景下,中資券商的力量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重視。
券商創新 新政頻出
而且隨着人民幣的國際化,內地國際板的出台,QDII、QFII、RQFII等制度的深化,內地與香港乃至海外資本市場金融工具的增多,內地券商若能挾勢而上,做好產品創新,提升服務能力,則國際一流投行並非遙不可及。如證監會近日發布公告,放寬RQFII的投資範圍限制,允許機構根據市場情况自主決定產品類型,這無疑將增加RQFII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始自去年5月份的內地券商創新新政36項工作,截至目前已經落實的達25項,剩餘的11項主要便涉及跨境業務、券商分支機搆的批設等,其中跨境業務佔5項。據悉,目前新規正處於徵求意見和審批過程中,或將於年內陸續出台。而較好的配套措施亦是必須。
馮其十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