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讓精神病康復者重回陽光下,只欠一個機會。淑芬曾患思覺失調,走在人群中總覺別人指指點點,自從成為精神復康機構利民會的導賞員,她鼓起勇氣穿過那道由自身恐懼和旁人成見築起的門,每月帶領家長、孩子、長者遊走屏山和下白泥,臉上重現笑容。參加者認為導賞團有助認識精神病康復者,「不用額外給予關心,只要不要戴上有色眼鏡已可」。
上周六陽光普照,淑芬與拍檔拉登,帶着約20名青年遊屏山文物徑。她笑容滿面,不時提出問題考驗參加者。當完成其負責的部分,參加者報以掌聲,她收起「貓紙」向社工笑道﹕「剛才好緊張呀!我做得怎樣?」
淑芬數年前腦癇症病發,常在街上暈倒、無法工作,她受情緒困擾,漸漸出現輕微抑鬱和思覺失調,後來住進利民會宿舍。約3年前利民會獲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開辦名為「元來有生機」的導賞團,先後培訓了約30名導賞員,當中約半為精神病康復者,包括抑鬱、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等,其餘為當區居民,淑芬是其中之一。
帶團落力愛分享 盼重投社會
雖然宿舍有不少活動,但淑芬直言較少離開位於屯門的宿舍出「遠門」,但因導賞團現設3條路線﹕屏山文物徑、南生圍、下白泥及流浮山一帶,她為了帶團,走得更遠。她最記得首次帶的是親子團,她特地想出了「找標誌」的小遊戲,甚受小朋友歡迎,令她樂上半天。
從前到了人多的地方,她便覺得別人望着和議論自己。現在面對團友,她落力介紹景點,亦願意分享患病經過和感受。「人生中總有時間心情好或不好,現在可以完成一樣事情,其實可樂觀點、燦爛些。」一步一步,她最希望有天重投社會工作。
另一導賞員拉登本身當電工,因意外致行動不便,丟了飯碗加上痛症折磨,經常向妻兒發脾氣,後來搬出自住,不知不覺患上抑鬱,兩度企圖自殺。成為導賞員後,他會主動穿梭團友間主動打開話匣子。藥物令其記憶力衰退,他每次帶團前要先下一番苦功「死背爛背」,行動不便的他亦要撐着拐杖,但他熱愛這活動,希望可有更多精神病康復者參與。
「元來有生機」計劃主任黃康兒表示,他們不會刻意隱瞞或宣揚導賞員是精神病康復者,希望大家以平常心看待(另見稿),而所有導賞員均已由社工評估為情况穩定。雖然基金資助期將過,但他們會繼續運作並拓展更多路線。
「比一般人更無機心」
參加者Chloe表示,身邊不少人認定精神病患者「會打人、好惡,一走過來就反枱」,但她參加導賞團後覺得,精神病康復者只是被社會忽略的人,「比一般人更無機心」。另一參加者阿俊覺得二人表現專業,他認為導賞團讓其感到康復者與常人無異。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去年獲政府注資兩億元,委員莊明蓮表示,委員會將為基金檢討新方向,如推出成效高的「旗艦計劃」、審視特別需要社區資本的地區等。
明報記者 袁柏恩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