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淺談咖啡﹕品嘗咖啡 先學吃水果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16日 06:35
2013年03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水果叫sweet granadilla,大家試試吧。」今次旅行的「嚮導」C小姐道。


我身處的市集是位於中美洲的尼加拉瓜(跟北美洲的Niagara Fall無關)北部、鄰近洪都拉斯接壤的Nueva Segovia省首府Ocotal。每年2至4月,是中美洲優質咖啡的採收季節。農莊、處理廠、搬運和採收工人等工作者過去一年的辛勞,全是靠這兩個月獲得回報。為了親身感受上游工業的運作,我和幾位同好於上個月成為首次探訪Dipilto-Jalapa山脈咖啡園的香港人。


我們用手取出包圍着黑色果核、呈黏液狀的果肉放進口中,頓時芳香撲鼻。


C小姐繼續說﹕「每次去新地方,我都會到市集的水果檔看看。跟不同國籍的朋友品嘗咖啡時,他們會提及一些我未曾試過,甚至聞所未聞的水果名。所以認識不同地方的特產,有助我了解他們說什麼。」


不同地方 不同果味

「就像這個本地種植的sweet granadilla,雖然外皮帶黃,果殼也較軟,以前我一直以為跟passion fruit(熱情果)同味。曾經有次跟來自北美洲的杯測師交流,他說某咖啡的果酸似熱情果。由於sweet granadilla以香甜為主,那杯咖啡,怎樣喝我也不覺得酸。反覆試了多遍後,最終以為是自己的舌頭有問題而耿耿於懷。到後來有機會親身嘗試熱情果,才明白同類的生果,在不同地方種植,味道都會有所分別。」


「再者,同一款水果,不同民族的人所喜歡的成熟程度也有分別。中美洲流行以未熟的芒果佐以黑椒、醬油和醋來吃,若用此印象來形容咖啡,相信你會一頭霧水吧!」的確,我相信不會有很多香港人試過用這種方法炮製生芒果。


她又揀了一隻淡黃的「蕉」給我們試。一咬下去,像吃分子料理﹕眼前的食物,和味覺神經所傳遞的信號有極大的落差!那刻在口腔內的一團粉,不香不甜、淡似芋頭。她微笑說﹕「你以為是香蕉banana吧!這叫plantain,是本地人每餐的必需品。雖與香蕉同科,但我們會切片煮熟或炸煮才吃,不要買錯了。」


同科不同「蕉」

「每次到美國,我都會盡量吃尼加拉瓜不常入口的莓類,例如藍莓(blueberry), 紅莓(cranberry)和紅桑子(raspberry)等等,以便更新一下味覺記憶。」她的好學,教我這個來自富裕地區、各種生果唾手可得的人汗顏。


數天後,我和她試咖啡時,遇到一杯maracaturra種的水洗咖啡,香氣極似柑橘。正當我在苦惱用orange(橙)、mandarin(橘子),抑或 tangerine(紅桔),哪個最能夠形容咖啡味時,赫然發然她的評分紙上已寫着kumquat(柑桔)!「很好奇嗎?我知道這發音源自廣東話。之前我在日本已經食過了。」


世界很大,出去走走看看,更覺自己渺小!

文﹕Patrick Tam(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美國CQI認可杯測師,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