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facebook上,不時會彈出newsfeed,說某些朋友剛Like了Panerai的首頁。很多人喜歡Panerai,也是因為其獨一無二的腕表外形,簡潔線條的表盤設計與一眼就能辨識的大塊形狀,均符合當下的審美觀,於是就算不太認識腕表的人,也開始認識及愛上Panerai。從腕表角度寫Panerai,當然不能不提近年品牌在腕表上應用的新物料,以及每年均會推出的兩三枚自製新機芯;但對我來說,Panerai近年最吸引的項目並非腕表,而是這個結合時間與設計的O'clock-time design, design time展覽。
與中國藝術家合作
初次知道Panerai這個展覽是兩年前的事,當時品牌寄來了在米蘭Triennale Design Museum舉行展覽時推出的展覽專書,詳盡介紹了展覽的緣起,以及展出的81件作品背後的設計及創作理念。每年展品的創作家都以獨特觀點切入,以作品顯示他們對時間的獨特看法,看得人津津有味。到今年初,終於知道品牌將展覽移師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並找來幾名中國設計師及藝術家合作,展品包括于伯公的The Big Dipper、賈善國的7 Minutes, 7 Years、吳嘯海的A Week及楊心廣的Counting Sand等,均以各自的方法演繹和詮釋時間。
透過創作演繹時間
策展人Silvana Annicchiarico指出,展覽分為「時間之旅」、「丈量時間」、「描繪時間」3部分,但3部分之間沒有時序關係。「展覽指的時間並非實在的時間,而是主觀感受的時間。設計和時間就像是兩樣矛盾的事物。設計是實在的、佔據空間的東西,但時間卻捉摸不來,我們要如何將它延伸,塑造成一件作品呢?於是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解答方法。」以Eske Rex的Drawing Machine為例,他將一支畫筆固定在兩個連繫的鐘擺裝置的末端,當鐘擺移動,畫筆便會畫出具特定規則卻無窮無盡的諧振圖像(harmonograph)。
「在米蘭展出時,我們同時展出了那台機器和畫成的諧振圖像,在北京則只展示圖像。我跟朋友看這作品時,便有以下討論﹕我認為那些線條,記錄了由誕生到死亡之間的複雜秩序;他感興趣的,卻是時間如何讓我們實現圖像的過程。每個人,對時間都會有獨一無二的看法。」宏觀一點來看,時間雖然沒有實體,但每件作品的製作過程、大家在它面前駐足觀看等,都離不開「時間」。
負責整個展覽及展館創作的Patricia Urquiola,對時間亦有自己一套看法﹕「我認為時間,跟水和空氣一樣,是生命中最戲劇性的元素。西方人理解時間,很多時都是線性的,即過去了就過去了,現在之後才到未來;東方人卻會將時間看成一個循環。」她想到將整個展覽分成兩條通道,一個是穿過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的入口,迂迴曲折地走進69件展品當中;另一個就是快速通道,沿着外圍遠距離地快速瀏覽整個展覽。
「Fast track的概念來自旅行時我們經常使用的快速通道,當我們坐的是高級客位或是飛機快要起飛時,我們便有使用快速通道的特權。但將快速通道概念用到展覽中,卻是一個『陷阱』,因為當你走上快速通道,你便只能一直走下去,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時間。這個設計本身,就是想強調生命的『速度』。」北京一站的展覽中,加入了Urquiola很喜歡的一件展品,是吳嘯海的A Week。吳嘯海分別記錄了一頭小豬在7天裏的早午晚心跳血壓、一個番薯在7天中的生長速度,以及他本人7天中的日常生活心跳頻率,然後以機器在瓦通紙上根據這些數據上色,得出3大卷帶有色斑的瓦通紙。她特別喜歡這種記錄時間速度的方式。
結合美感與技術
觀乎整個展覽,就只有8個以Panerai腕表佈置成的「生態」展櫃,以及Damien Hirst以Panerai表盤製成的旋轉畫,跟品牌有關,其餘都是純粹的「時間」創作。Panerai的CEO Angelo Bonati也明言,選擇在中國接力舉行展覽,完全是因為品牌相信中國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雖然Panerai是以小眾為對象的腕表品牌,而現代設計在中國也仍然在發展階段,但品牌在這個展覽中的角色並非贊助商,而是合作伙伴,希望展覽能令更多人欣賞到這些以時間為主題,結合美感與技術的作品,這正是Panerai與設計之間的連繫所在。」而正因為展覽並非單以宣傳品牌為目標,更令它值得欣賞。
文﹕張曉冬
編輯﹕梁小玲
與中國藝術家合作
初次知道Panerai這個展覽是兩年前的事,當時品牌寄來了在米蘭Triennale Design Museum舉行展覽時推出的展覽專書,詳盡介紹了展覽的緣起,以及展出的81件作品背後的設計及創作理念。每年展品的創作家都以獨特觀點切入,以作品顯示他們對時間的獨特看法,看得人津津有味。到今年初,終於知道品牌將展覽移師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並找來幾名中國設計師及藝術家合作,展品包括于伯公的The Big Dipper、賈善國的7 Minutes, 7 Years、吳嘯海的A Week及楊心廣的Counting Sand等,均以各自的方法演繹和詮釋時間。
透過創作演繹時間
策展人Silvana Annicchiarico指出,展覽分為「時間之旅」、「丈量時間」、「描繪時間」3部分,但3部分之間沒有時序關係。「展覽指的時間並非實在的時間,而是主觀感受的時間。設計和時間就像是兩樣矛盾的事物。設計是實在的、佔據空間的東西,但時間卻捉摸不來,我們要如何將它延伸,塑造成一件作品呢?於是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解答方法。」以Eske Rex的Drawing Machine為例,他將一支畫筆固定在兩個連繫的鐘擺裝置的末端,當鐘擺移動,畫筆便會畫出具特定規則卻無窮無盡的諧振圖像(harmonograph)。
「在米蘭展出時,我們同時展出了那台機器和畫成的諧振圖像,在北京則只展示圖像。我跟朋友看這作品時,便有以下討論﹕我認為那些線條,記錄了由誕生到死亡之間的複雜秩序;他感興趣的,卻是時間如何讓我們實現圖像的過程。每個人,對時間都會有獨一無二的看法。」宏觀一點來看,時間雖然沒有實體,但每件作品的製作過程、大家在它面前駐足觀看等,都離不開「時間」。
負責整個展覽及展館創作的Patricia Urquiola,對時間亦有自己一套看法﹕「我認為時間,跟水和空氣一樣,是生命中最戲劇性的元素。西方人理解時間,很多時都是線性的,即過去了就過去了,現在之後才到未來;東方人卻會將時間看成一個循環。」她想到將整個展覽分成兩條通道,一個是穿過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的入口,迂迴曲折地走進69件展品當中;另一個就是快速通道,沿着外圍遠距離地快速瀏覽整個展覽。
「Fast track的概念來自旅行時我們經常使用的快速通道,當我們坐的是高級客位或是飛機快要起飛時,我們便有使用快速通道的特權。但將快速通道概念用到展覽中,卻是一個『陷阱』,因為當你走上快速通道,你便只能一直走下去,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時間。這個設計本身,就是想強調生命的『速度』。」北京一站的展覽中,加入了Urquiola很喜歡的一件展品,是吳嘯海的A Week。吳嘯海分別記錄了一頭小豬在7天裏的早午晚心跳血壓、一個番薯在7天中的生長速度,以及他本人7天中的日常生活心跳頻率,然後以機器在瓦通紙上根據這些數據上色,得出3大卷帶有色斑的瓦通紙。她特別喜歡這種記錄時間速度的方式。
結合美感與技術
觀乎整個展覽,就只有8個以Panerai腕表佈置成的「生態」展櫃,以及Damien Hirst以Panerai表盤製成的旋轉畫,跟品牌有關,其餘都是純粹的「時間」創作。Panerai的CEO Angelo Bonati也明言,選擇在中國接力舉行展覽,完全是因為品牌相信中國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雖然Panerai是以小眾為對象的腕表品牌,而現代設計在中國也仍然在發展階段,但品牌在這個展覽中的角色並非贊助商,而是合作伙伴,希望展覽能令更多人欣賞到這些以時間為主題,結合美感與技術的作品,這正是Panerai與設計之間的連繫所在。」而正因為展覽並非單以宣傳品牌為目標,更令它值得欣賞。
文﹕張曉冬
編輯﹕梁小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