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是一塊福地。
自二次大戰後,我們未曾受過戰火的蹂躪。可是,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的人未必如我們一般幸運,他們每天飽受戰火摧殘,生靈塗炭,連簡單的醫藥都欠缺,無助的他們,唯有依靠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伸出援手,無國界醫生正是其中一個非牟利組織,經常走進戰火連天或遭遇天災的國家,向無依的人提供緊急醫療救援。
對小朋友來說,要認識無國界醫生,只能透過電視或媒體去了解他們在海外的救援工作,上周,他們剛剛在沙頭角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2013」,除了有野外定向比賽籌務經費,今年亦在賽事中心重現第三世界的救援場景,包括營養治療中心、流動診所和難民物資站等,找來「三二一合作社」的演員飾演醫護人員、當地傷者等,希望讓參加者親身感受醫護人員在前線工作上遇到的障礙和考驗。
無國界醫生傳訊經理(東南亞及香港)李璧君曾到過巴基斯坦、南非及印度等地參與救援項目,除了到當地做宣傳工作,也參與過前線考察。
她表示,無國界醫生每次正式救援前,會先派人到現場作災情評估,掌握當地人數、政府救援組織的支援狀况後,便會回覆所需的人手和物資。「除非突發緊急災難如海嘯、水災等,一般救援項目,我們會派出四五位至十多位義工幫忙,出發前,他們會知道自己需要逗留在當地的時間長短,大約半年至一年。」
■行動篇
貫徹宗旨
救援過程中,無國界醫生究竟會遇到些什麼考驗呢?我們請來兩名小朋友舒庭及Vincent,在「三二一合作社」的演員帶領下,感受一下無國界醫生的義工所遇到的經歷﹕
1. 拒付買路錢
「站住!不准過路!」還未進入救援區,已有武裝分子阻擋無國界醫生義工的去路。不少發生衝突的地區,當地人充滿戒心,未必准許陌生人進入他們的勢力範圍,有時甚至會要求過路費或物資。無國界醫生會盡力向他們解釋清楚其工作﹕目的純為救人,不會有種族或派別的歧視,也不會奉上金錢或物資。為了安全,救援員會帶備無國界醫生的憲章,需要時也會有翻譯同行。
2. 工作範圍:醫療救援
有些在戰區受傷的人,可能因為跟家人失散而拒絕接受施救。義工把傷者帶到診所後會盡力救援,嚴重的會即時做手術。李璧君表示,無國界醫生的工作主要是醫療救援,包括為傷者做緊急手術、傷口包紮等,如傷者要求尋找失散親人,會有其他組織幫忙。「我們也會協助營養不良的小朋友、患各種疾病如霍亂、肚瀉等的病人作出治療,亦會替臨時搭建家園的居民興建水泵和派發帳篷。」
■工具篇
協助飢民
無國界醫生所到之處,多為戰亂地區或第三世界國家,故不少當地人都飽受飢餓之苦,甚至有許多小朋友出現營養不良,因此在救援地區的營養治療中心均會使用以下工具,協助飢民。今次兩位小朋友舒庭和Vincent親身試用或試吃,就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在當地生活的孩子的苦處。
1. 營養狀况量度尺(Mid Upper Arm Circumference)
看似簡單的軟尺,上面劃有刻度,目的是以快速量度方法觀察6個月至5歲大的兒童有否營養不良,再給他們適當的治療。用法是把它套在兒童的手臂上,量度其圓周,除了數字,尺子上也列出不同顏色的範圍﹕
綠色﹕營養充足 (135毫米或以上)
黃色﹕瀕臨營養不良邊緣 (125毫米至134毫米)
橙色﹕中度營養不良 (110毫米至124毫米)
紅色﹕嚴重營養不良 (少於110毫米)
劇團演員為舒庭帶上量度尺,她當然是個健康的孩子,李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