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令寶寶減低細菌感染,不少爸媽都愛用酒精搓手液,甚至用消毒酒精清潔食具。香港城巿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提醒,酒精雖有即時殺菌作用,但使用不當,或對寶寶有不良影響。他說﹕「酒精,我們一般也會叫火酒,含異丙醇(iso-propanol),對細菌的細胞膜有破壞作用,如果從殺菌角度出發,效果可能較1比99漂白水來得更快。」然而,酒精雖能把大部分細菌殺死,但未必能殺死所有病毒,再加上殺菌功效不持久,除非經常消毒,否則嬰幼兒經常在地上爬行、雙手四處摸、捽眼或把手放入口,再加上汗水等因素,細菌同樣有機可乘,自動黏在寶寶身上。
搓手液殺菌功效不持久
林漢華認為,在沒有水及洗手液或肥皂的情况下,用酒精搓手液的確帶來方便,亦可使雙手感到乾爽清潔,但爸媽也要留意過度使用酒精產品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首先,酒精是表面活性劑,長期過度使用有可能令皮膚上的天然油脂也一併洗去,容易導致皮膚產生「致敏作用」(sensitization),即皮膚對愈來愈多東西敏感,接觸致敏原後出現紅疹、痕癢和紅腫等。此外,他提醒即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次數亦不能太頻密,因為這些清潔劑亦屬表面活性劑,長期使用同樣容易令皮膚敏感,亦即是我們常說的「主婦手」。
食具消毒即用 可致中毒
其次,異丙醇是有毒、不可飲用的液體,如用酒精消毒食具後即時讓寶寶使用,嚴重者可能導致中毒、呼吸困難,甚至死亡。他建議,如爸媽認為有必要用酒精消毒食具,便應在每次消毒後,再用清潔的熱水「冲一冲」,直至嗅不到酒精氣味,以減低中毒風險。
有不少爸媽認為「醫院那陣火酒味」,令他們感覺潔淨,因此在家亦用上大量消毒劑,林漢華提醒,那些氣味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長期吸入影響腦部發展。他說﹕「幸暫未有幼童因酒精中毒而死亡的個案。我明白自SARS以後,大家對細菌和病菌的警覺性高了,在減低傳染病及過度使用的副作用之間實在難取平衡,特別是嬰幼兒6個月後天然的抵抗力漸漸消失,接觸外界及其他小朋友互相感染的風險亦大了,爸媽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亦無可厚非,但要適可而止,切忌過度使用。」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