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郝鐵川﹕讓世界充滿愛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13日 06:35
2013年03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編按:本文是作者在香港集美中學校友會春茗上的演講。〕


最近一個時期,香港一些媒體報道了內地遊客在公共場所「打尖」、「蹲街」、高聲講話、隨地吐痰、不給特定人士讓座位、在商店試新衣等現象,引發了市民的一些議論。借今天這個機會,我想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做個交流。


上海的公車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一個淳樸的北方古城度過的,保留了不少農業社會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上個世紀80年代初碩士畢業後,在一個同學的鼓動下,我決定去上海同時幹兩件事,一是參加華東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入學考試,二是順便旅遊結婚。嘗試一下古人夢寐以求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人生大喜。沒料到一踏進上海,就遇到一件極不開心的大事。當時上海的公車有一個特點,即有的公交車不預報站名,有的公交車只用上海話報站名,而且在每個停車點只停留幾十秒。因此快到目的地時,乘客要提前擠到車門口,等車門一開趕緊下車。而北方乘公車的習慣與此大不同,乘客不用提前擠到車門口,可以等車子停穩之後再起身慢慢走下車。我從上海真如火車站出來,乘62路公車到華師大,不知道要提前擠到車門,當車子在華師大門口停下時,我才悟到情况不像在北方乘車,於是利用自己身強力壯,起身飛奔而出,但我的太太由於體力不及我,而一下子被迅速關閉的車門關了在裏面。我的天呀!我把新娘子給弄丟了!我也不敢追趕車子,因為不知何處是盡頭,還是「守株待兔」吧!我太太後來返回原地,和我再次相聚,大罵一通上海人不近人情!


讀博士期間,一位同學結婚,邀請我們參加婚宴。他按照上海市民的習慣,端上來一個菜之後,如果大家不吃完,他就不上第二個菜。但北方人的習慣是,不能把主人端上來的菜吃光,覺得那樣做是對主人不禮貌。我們那一桌的人大都來自北方,因此最後大都沒有吃飽,回到宿舍又吃了幾包速食麵才填滿肚子。第二天我們見到那位新郎官,責怪他小氣,他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也看不慣你們北方的餐桌浪費!」


經過在上海的長期生活,我對這兩件事有了新的看法。首先,上海人的乘車習慣是對的,符合現代生活追求效率的原則。你提前擠到車門口下車,節省了大家的時間,這是有社會公德的表現。我們這些保留農業社會生活慢節奏的人應該學習上海人的這些先進理念。但當時上海的公車也有問題,要麼是不提前預報下一站的站名,要麼只是用我們聽不懂的上海話預報站名,對我們這些外地人確實考慮不周!同樣,那位結婚、邀請我們參加婚宴的同學,他節約開支、不浪費糧食的做法也符合現代社會的良好生活理念,克服了大花撒、講排場的落後習慣。但如果他能事先和我們幾個北方同學講清這些道理,也不至於要我們餓着肚子回去。


《傲慢與偏見》

英國作家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18世紀末充滿等級觀念的英國,伊莉莎白是小鄉紳班內特家5個女兒中的老二,被認為是最博學和最機智的。達西開始自恃貴族出身,英俊有才,覺得伊莉莎白出身平凡,其母親和妹妹言行粗俗,因而傲慢地看不起伊莉莎白,故意在別人面前奚落,第一次見面便認為她不配做他的舞伴,傷害了伊莉莎白的自尊心。伊莉莎白雖然喜歡達西,但出於自尊,也拒絕和達西交流,誤會日益加深,差一點錯過一段美好姻緣。在這部小說裏,我們可以看到伊莉莎白和達西由於生長環境、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差異,相互之間產生了諸多傲慢與偏見,這些傲慢和偏見最終通過溝通、理解和寬容得以解決。


金庸先生1981年9月在接受《明報月刊》訪問時也說,香港到中國大陸去的遊客很多,大家的言行要多多檢點。有一小部分香港遊客的作風,就好像二次大戰後初期去世界各地旅遊的美國人,自恃有錢,氣焰囂張,令當地人士大為反感。雖是個別情形,但反感的積累,對港人相當不利。


走向文明 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龍應台女士去年在香港和兩岸三地記者交流的時候說,所有的社會走向文明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那些發生在某些大陸遊客身上的不文明行為,30年前都在台灣人身上發生過。她以自己18歲首次到火車站的見聞為例說道,「那時的台北火車站亂成一團,所有的人都在拚命地擁擠。有的人直接把行李從窗戶扔進車廂裏佔座,更有人直接鑽車窗搶座。」龍應台說:「我對一些對陸客不屑的朋友們說,你們太年輕了,你們知道30年前台灣人是什麼樣子嗎?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又文明優雅了多久呢?」


各個國家、各個地方的社會發展不可能是同步而行的,總是有先有後、有快有慢。因此,大家要本着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的理念,如同《簡.愛》裏所言:「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麼?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使你難於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於離開你。上帝沒有這麼做,而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就彷彿我們兩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


我們要寬容,寬容有時比自由更重要。而寬容的前提是:大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有滿懷愛心、守望相助,才能幸福自由。正如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為世界和平年而創作的《讓世界充滿愛》唱的那樣:


輕輕地捧着你的臉

為你把眼淚擦乾

這顆心永遠屬於你

告訴我不再孤單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語言

緊緊地握住你的手

這溫暖依舊未改變

我們同歡樂

我們同忍受

我們懷着同樣的期待

我們同風雨

我們共追求

我們珍存同一樣的愛

無論你我可曾相識

無論在眼前在天邊

真心的為你祝願

祝願你幸福平安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