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伊院或申請遷啟德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12日 06:35
2013年03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醫管局公布的《手術成效監察報告》將伊利沙伯醫院外科表現列入「榜尾」,其腸道手術死亡率高過其他公院,九龍中聯網總監熊志添不會為「整靚盤數」放棄為病人做手術。面對醫院殘舊及病牀太逼,他指該院計劃向政府申請在原址重建或在啟德覓地重建。


醫管局2011/12年度《手術成效監察報告》揭示,九龍中龍頭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進行了632宗緊急手術,手術後30日死亡的個案有88宗,平均死亡率14%。扣除高危病人及風險因素,伊院的緊急手術排名在17間公立醫院中「包尾」。


緊急手術 公院中包尾

本報記者翻閱報告,發現伊院在處理死腸、腸塞等緊急手術,其死亡率高過其他公院。伊院在上年度共進行27宗死腸緊急手術,術後30日死亡佔33.3%;瑪麗醫院做了19宗死腸,死亡率為21.1%。伊院進行186宗腸塞緊急手術,術後30日死亡佔13%,而威爾斯醫院做了126宗,死亡率只有7.9%。


伊院外科醫生反駁的理由包括,監察報告採用的評分模式,不適合評估類似大動脈瘤破裂(血管瘤)高風險手術。伊院去年進行了25宗血管瘤,佔全港公院此類手術27%,死亡率為36%。國際評估血管瘤死亡率為80%,但報告評死亡率為20%。由於伊院「不篩選揀病人」,接收全港轉介來的血管瘤病人,卻因死亡率高被扣分,影響評估表現。


不為整靚盤數放棄手術

但有公院醫生指出,伊院血管瘤死亡率不算太差,反而是各種腸手術死亡率高,「樣樣加起來,便會扯高死亡率」。該醫生也反問,伊院「不揀病人」做手術,假若病人年紀大、長年臥牀(如療養院舍友)兼疾病纏身,若出現死腸或腸塞併發症,是否仍要為病人進行手術。


九龍中聯網總監熊志添表示,手術成效差原因很複雜,但伊利沙伯醫院仍繼續為應治療的病人做手術,不會為「整靚盤數」而放棄為病人做手術。2013/14年度會增加多1張深切治療病牀,以及增加加護病牀,以支援手術後病人。


熊醫生指由於醫院太舊、地方淺窄,長遠來說,伊院計劃向政府申請在原址重建或在啟德覓地重建,始能增加多些深切治療病牀,以及改善病牀太擠迫,以減低病人交叉感染風險。


明報記者 談誦言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