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府提出限帶奶粉後水貨活動已收斂,但卻引來京報嚴辭批評及部分內地民眾的不滿,港府在保障港人權益之餘,也須向內地加強宣傳香港面對的難處,避免矛盾惡化。至於奶粉限帶令亦毋須定為長期政策,港府應藉此時機盡快理順香港的奶粉零售市場,只要確保香港家長能以合理價錢購得足夠奶粉,保證「港嬰有港奶」,限帶令就可適時放寬,避免挑動中港矛盾。
港學者主動向內地解釋
港府應該效法加強宣傳
早前水貨客肆虐致香港嬰兒奶粉短缺,港府決定實施「限帶令」,每人每日最多只可帶兩罐奶粉出境,終令走水貨情况大減,奶粉供應回復正常。只是,事件並未因而平息。限帶令實施並有內地人因而被判罰款後,引來內地網民炮轟,內地官方《環球時報》於3月4日更發表評論員文章,指香港政府反應過激,質疑猶如「聯合國禁運」,「滑稽地」規定針對帶奶粉回內地的懲罰措施,又稱應將內地來港買奶粉視為機會而非負擔,質疑「是不是內地的支持,把香港人變得對掙錢懶惰和不敏感」。
限帶令並非無緣無故實施的,而是要保障香港嬰兒的「飲奶權」,而且實施前政府已曾多次與供應商商討,別無他法才迫不得已實施,政策雖然不完美,但本意良好且合情合理。只是,部分內地人對政策有誤解而心生不滿,亦可以理解,有內地網民質疑香港乃是自由港,只要加大入口量自然能解決問題,看來部分內地人並不理解走水貨對本地社會民生的影響。
中大學者梁啟智於3月2日晚在微博發了一篇逾1500字長帖,題為〈香港奶粉限帶令﹕CCTV沒有告訴你的真相〉,向內地人解釋香港實行「奶粉限帶令」的由來,獲得數以萬計網民轉載。梁啟智解釋,內地人早前對「限帶令」反應強烈,原因是「信息不流通」,根本不知道有「水貨客」事件的存在,所以才不理解,相信經過解說後內地人會更加明白及認同「限帶令」。梁啟智的做法鼓勵理性溝通擺事實講道理,值得肯定,港府更應主動學習,借助官方的力量,在內地媒體主動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內地人了解香港面對的難處,效果定會較個別學者的努力為佳。至於那些向來自詡跟內地關係良好的政團組織(如工聯會、建制派政黨、港區人大政協等),更應主動肩負起解說的責任,消除內地人的誤解。
事件反映香港已進入了新時代,過去港府及大眾考慮政策時,大多從香港立場出發,但限帶令卻帶出了一個新角度,即制訂某些政策時同須考慮對內地省市及民眾的影響,亦即香港所謂的「內交」關係。今後不論是奶粉還是其他涉及中港兩地民生交往的政策,港府都不能假設內地民眾能完全了解香港政策的出台因由,必須加大力度及時向內地官員及民眾解釋,避免不必要地挑動中港矛盾。
事實上,限帶令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不應視為常態,亦不一定要永久實施。限帶奶粉的最終目的,是要保障港嬰有足夠奶粉供應,因此,若有其他方法同樣能保證「港嬰有港奶」,自然就毋須再實施限帶令。
限帶令僅非常措施
不一定要永久實施
港區人大代表田北辰近日建議,由香港「認證」國外品牌奶粉,再由中央政府引進這批「認證」過的奶粉,由內地權威渠道發布和銷售。這建議變相把香港認證的奶粉變成「特供」食品,內地民眾會較放心,也就可以毋須或減少來港搶購。港府應與內地磋商這個建議是否可行。
另一方案就是參考澳門。澳門由政府以登記嬰幼兒出世紙方式,確保澳門媽媽每月最少買到5罐奶粉,有人形容這等同「官辦媽媽會」,同樣值得參考。總之,港府不應以為實施限帶令就等於事情已徹底解決,毋須再思索其他政策,港府應該藉限帶令帶來的喘息空間,積極與奶粉供應商談判,若能與奶粉供應商達成協議,確保港媽能以合理的市場價格買得足夠奶粉,避免奶粉商開天索價,就可為問題找出一個「多贏」的方案。只要確保港嬰有港奶(而且是價格合理的)可吃,限帶令自然可以考慮放寬,中港兩地的矛盾自然得以紓緩。
中港兩地人流交往愈來愈頻繁,類似奶粉的摩擦只會愈來愈多,將來或會涉及藥物甚或其他必需品,港府當然應優先照顧港人利益,但在政策思量上亦要設法訂立雙贏的方案,別無他法才設限,並要及時向內地民眾適當解說,搞好「內交」,避免加深中港兩地民眾的矛盾。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學者主動向內地解釋
港府應該效法加強宣傳
早前水貨客肆虐致香港嬰兒奶粉短缺,港府決定實施「限帶令」,每人每日最多只可帶兩罐奶粉出境,終令走水貨情况大減,奶粉供應回復正常。只是,事件並未因而平息。限帶令實施並有內地人因而被判罰款後,引來內地網民炮轟,內地官方《環球時報》於3月4日更發表評論員文章,指香港政府反應過激,質疑猶如「聯合國禁運」,「滑稽地」規定針對帶奶粉回內地的懲罰措施,又稱應將內地來港買奶粉視為機會而非負擔,質疑「是不是內地的支持,把香港人變得對掙錢懶惰和不敏感」。
限帶令並非無緣無故實施的,而是要保障香港嬰兒的「飲奶權」,而且實施前政府已曾多次與供應商商討,別無他法才迫不得已實施,政策雖然不完美,但本意良好且合情合理。只是,部分內地人對政策有誤解而心生不滿,亦可以理解,有內地網民質疑香港乃是自由港,只要加大入口量自然能解決問題,看來部分內地人並不理解走水貨對本地社會民生的影響。
中大學者梁啟智於3月2日晚在微博發了一篇逾1500字長帖,題為〈香港奶粉限帶令﹕CCTV沒有告訴你的真相〉,向內地人解釋香港實行「奶粉限帶令」的由來,獲得數以萬計網民轉載。梁啟智解釋,內地人早前對「限帶令」反應強烈,原因是「信息不流通」,根本不知道有「水貨客」事件的存在,所以才不理解,相信經過解說後內地人會更加明白及認同「限帶令」。梁啟智的做法鼓勵理性溝通擺事實講道理,值得肯定,港府更應主動學習,借助官方的力量,在內地媒體主動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內地人了解香港面對的難處,效果定會較個別學者的努力為佳。至於那些向來自詡跟內地關係良好的政團組織(如工聯會、建制派政黨、港區人大政協等),更應主動肩負起解說的責任,消除內地人的誤解。
事件反映香港已進入了新時代,過去港府及大眾考慮政策時,大多從香港立場出發,但限帶令卻帶出了一個新角度,即制訂某些政策時同須考慮對內地省市及民眾的影響,亦即香港所謂的「內交」關係。今後不論是奶粉還是其他涉及中港兩地民生交往的政策,港府都不能假設內地民眾能完全了解香港政策的出台因由,必須加大力度及時向內地官員及民眾解釋,避免不必要地挑動中港矛盾。
事實上,限帶令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不應視為常態,亦不一定要永久實施。限帶奶粉的最終目的,是要保障港嬰有足夠奶粉供應,因此,若有其他方法同樣能保證「港嬰有港奶」,自然就毋須再實施限帶令。
限帶令僅非常措施
不一定要永久實施
港區人大代表田北辰近日建議,由香港「認證」國外品牌奶粉,再由中央政府引進這批「認證」過的奶粉,由內地權威渠道發布和銷售。這建議變相把香港認證的奶粉變成「特供」食品,內地民眾會較放心,也就可以毋須或減少來港搶購。港府應與內地磋商這個建議是否可行。
另一方案就是參考澳門。澳門由政府以登記嬰幼兒出世紙方式,確保澳門媽媽每月最少買到5罐奶粉,有人形容這等同「官辦媽媽會」,同樣值得參考。總之,港府不應以為實施限帶令就等於事情已徹底解決,毋須再思索其他政策,港府應該藉限帶令帶來的喘息空間,積極與奶粉供應商談判,若能與奶粉供應商達成協議,確保港媽能以合理的市場價格買得足夠奶粉,避免奶粉商開天索價,就可為問題找出一個「多贏」的方案。只要確保港嬰有港奶(而且是價格合理的)可吃,限帶令自然可以考慮放寬,中港兩地的矛盾自然得以紓緩。
中港兩地人流交往愈來愈頻繁,類似奶粉的摩擦只會愈來愈多,將來或會涉及藥物甚或其他必需品,港府當然應優先照顧港人利益,但在政策思量上亦要設法訂立雙贏的方案,別無他法才設限,並要及時向內地民眾適當解說,搞好「內交」,避免加深中港兩地民眾的矛盾。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