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面對市建局的逼遷,衙前圍的市民和關注組尚在盡最後一分力,希望引起大家關注,讓大家明白連着被推倒的古村老屋,我們將失去什麼。
當中,林茵上月在「街知巷聞」曾提到的隱世刀匠范先生,主持了一次刀仔製作班,分享了他三代做刀的故事。
只不過是一個下午,我試着體會圍村生活僅餘的美好寶藏。
從一把親手裝嵌的刀仔,了解社會不斷變遷之中,升斗市民原來也可以靠雙手,把握一些堅持。
范先生的做刀工場,面積好小,也不用大字形伸直手臂,已經可以摸到兩面牆。難以想像他父親就在這片小小地方,埋頭苦幹鋸件磨刀,養活了一家人。「爸爸以前在內地教書,五十年代來到香港,環境迫使他跟同來的鄉里學習做刀賣刀。」工作坊當天,十多人擠在不足二三十呎的空間內,聽范先生講古,他拎起一支老刀說,「大家睇到當時手工,木柄可見清晰刀削痕迹,刀鋒仍利,今天仍在使用」。他以略帶鄉音的廣東話回說當年與父親一起來港的鄉里,如何懂得打鐵,「當中牽涉不同技術,如劏開鐵枝在內加進一些鋼以加強堅硬度,初胚、打磨等,功序繁複」。范先生的父親本來不懂這些,只負責其他事項,如買材料或處理財政相關事宜。
燒罐頭嘜取鐵皮
但某次買料時,老父大有發現:「他見到一批廢品,是掛鐘的鏈,闊闊的,便買下,又買來另一種比鐘鏈更堅硬的金屬,將鐘鏈切成刀片模樣,剷薄兩邊,做成當時的菜心刀,批菜都夠鋒利。」五十年代未有塑膠,菜心刀用木做:「當時仍有人在山上劈柴賣,我爸爸買來柴枝,一些家裏用,一些用來做刀柄。」他逐步解構當年菜心刀的用料:「你見刀柄上有一塊鐵皮,是用罐頭嘜裁出做成的。」方法是罐頭洗乾淨後以火燒,那樣,錫焊成的兩端甩開,剩下中間一大塊鐵皮,再將之裁成小塊包在刀柄上。比范先生更早來港的弟妹,兒時都曾幫爸爸忙燒罐頭嘜,一邊讀書。
「後來香港不斷進步,七幾年開始有不鏽鋼,衙前圍村亦設有塑膠廠,老竇開始轉用膠柄,也不用燒罐頭了,鐵皮可以在大角嘴買。」他說有些做冷氣槽的舖頭,開完料後會剩下一些邊角料,剛好適用。所賺微薄,要維持小本生意,必須控制成本,造就了上一代人不浪費一分一毫資源的美德。
內地裝嵌求其 索性自己加工
范先生八十年代來港,一直在線路板工廠工作,九十年代工廠北移,父親年老,他正式子承父業,其時,做刀的行業和技術已經比以前進步,可以拜託鋼料廠開料,才回家加工。慢慢,舊鄉里年紀大,也不再打鐵,內地也有行家加入,競爭愈來愈烈,范先生才回鄉找別的鄉里幫忙,將刀做成半成品,才回港裝嵌:「內地廠做的,用啤模啤,賣好平,三個幾,我地賣四個幾。」一開始,用家都選用便宜的貨品,但慢慢回頭了,范先生對此頗自豪:「內地做的刀,裝嵌求其,我本來也叫內地的人裝嵌,明明教了方法,但角總是度不對,不好批,回來後我又要重做,索性自己加工。」盡不苟且,大概不想壞了父親留下的名聲。
留住式徵行業
其間,范先生也像他父親一樣,在油麻地發現了一種堅硬的鋸鐵用鋼被當成廢品賣,他將之做成搭棚師傅用的棚刀,大受歡迎。雖然對品質抱有執著,但他總本着薄利多銷的心意,如成本三十多的刀,只賣五十,有時更送貨到地盤去,加上北上載貨裝嵌一腳踢,卻也自得其樂,只希望可以藉着雙手,賺取生活。
而這些若沒有父親建立的小地方,將不再可行了。他只渴望政府的保育計劃裏,可留一角讓他繼續這式微的行業。地產商或市建局卻不會知道這些,沒用心對待物件的人,自然不會珍惜。中產可以花錢買外國品牌貴刀,卻沒想過,從此小市民連用把好刀,都沒資格了。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當中,林茵上月在「街知巷聞」曾提到的隱世刀匠范先生,主持了一次刀仔製作班,分享了他三代做刀的故事。
只不過是一個下午,我試着體會圍村生活僅餘的美好寶藏。
從一把親手裝嵌的刀仔,了解社會不斷變遷之中,升斗市民原來也可以靠雙手,把握一些堅持。
范先生的做刀工場,面積好小,也不用大字形伸直手臂,已經可以摸到兩面牆。難以想像他父親就在這片小小地方,埋頭苦幹鋸件磨刀,養活了一家人。「爸爸以前在內地教書,五十年代來到香港,環境迫使他跟同來的鄉里學習做刀賣刀。」工作坊當天,十多人擠在不足二三十呎的空間內,聽范先生講古,他拎起一支老刀說,「大家睇到當時手工,木柄可見清晰刀削痕迹,刀鋒仍利,今天仍在使用」。他以略帶鄉音的廣東話回說當年與父親一起來港的鄉里,如何懂得打鐵,「當中牽涉不同技術,如劏開鐵枝在內加進一些鋼以加強堅硬度,初胚、打磨等,功序繁複」。范先生的父親本來不懂這些,只負責其他事項,如買材料或處理財政相關事宜。
燒罐頭嘜取鐵皮
但某次買料時,老父大有發現:「他見到一批廢品,是掛鐘的鏈,闊闊的,便買下,又買來另一種比鐘鏈更堅硬的金屬,將鐘鏈切成刀片模樣,剷薄兩邊,做成當時的菜心刀,批菜都夠鋒利。」五十年代未有塑膠,菜心刀用木做:「當時仍有人在山上劈柴賣,我爸爸買來柴枝,一些家裏用,一些用來做刀柄。」他逐步解構當年菜心刀的用料:「你見刀柄上有一塊鐵皮,是用罐頭嘜裁出做成的。」方法是罐頭洗乾淨後以火燒,那樣,錫焊成的兩端甩開,剩下中間一大塊鐵皮,再將之裁成小塊包在刀柄上。比范先生更早來港的弟妹,兒時都曾幫爸爸忙燒罐頭嘜,一邊讀書。
「後來香港不斷進步,七幾年開始有不鏽鋼,衙前圍村亦設有塑膠廠,老竇開始轉用膠柄,也不用燒罐頭了,鐵皮可以在大角嘴買。」他說有些做冷氣槽的舖頭,開完料後會剩下一些邊角料,剛好適用。所賺微薄,要維持小本生意,必須控制成本,造就了上一代人不浪費一分一毫資源的美德。
內地裝嵌求其 索性自己加工
范先生八十年代來港,一直在線路板工廠工作,九十年代工廠北移,父親年老,他正式子承父業,其時,做刀的行業和技術已經比以前進步,可以拜託鋼料廠開料,才回家加工。慢慢,舊鄉里年紀大,也不再打鐵,內地也有行家加入,競爭愈來愈烈,范先生才回鄉找別的鄉里幫忙,將刀做成半成品,才回港裝嵌:「內地廠做的,用啤模啤,賣好平,三個幾,我地賣四個幾。」一開始,用家都選用便宜的貨品,但慢慢回頭了,范先生對此頗自豪:「內地做的刀,裝嵌求其,我本來也叫內地的人裝嵌,明明教了方法,但角總是度不對,不好批,回來後我又要重做,索性自己加工。」盡不苟且,大概不想壞了父親留下的名聲。
留住式徵行業
其間,范先生也像他父親一樣,在油麻地發現了一種堅硬的鋸鐵用鋼被當成廢品賣,他將之做成搭棚師傅用的棚刀,大受歡迎。雖然對品質抱有執著,但他總本着薄利多銷的心意,如成本三十多的刀,只賣五十,有時更送貨到地盤去,加上北上載貨裝嵌一腳踢,卻也自得其樂,只希望可以藉着雙手,賺取生活。
而這些若沒有父親建立的小地方,將不再可行了。他只渴望政府的保育計劃裏,可留一角讓他繼續這式微的行業。地產商或市建局卻不會知道這些,沒用心對待物件的人,自然不會珍惜。中產可以花錢買外國品牌貴刀,卻沒想過,從此小市民連用把好刀,都沒資格了。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