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奶粉限購 考驗兩地管理智慧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10日 06:35
2013年03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自3月1日「香港奶粉禁令」實施以來,圍繞奶粉限購等話題引發全民關注。時值內地兩會,輿論關注度長居高位。在不少人看來,這一問題遠未停歇,未來一段時間,新規將考驗香港和內地決策層的管理智慧。


港人與內地民眾對此態度涇渭分明,執政者內外為難。


貿易自由港需慎防「懶政」

港府此次新規無可厚非,旨在打擊「水貨客」掃櫃,保證零售點奶粉供應。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出台後,儘管單次大批量奶粉出境將被禁止,但「水貨客」仍可利用1.8公斤奶粉的豁免額,採用人海戰術收購奶粉。


如此,個別零售點奶粉短缺的現象仍可能出現,且出入境旅客人次亦可能因此激增,新規有可能因此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此外,限購奶粉雖然暫時保障了香港幼兒的供應,但卻可能嚴重打擊香港的奶粉進口業和零售業,資本和勞動力等資源或將被重新配置到低效行業,減損社會的整體效率,有損香港繁榮。


內地有批評聲音認為,此招為港府懶政思維。就國際競爭力而言,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其作為自由港的自由貿易環境,香港當地的許多產業亦受益於此。此番限購政策屈從於部分民意,嚴厲限制自由貿易,若不謹慎善後處理,長此以往,則將動搖香港的經濟基礎。


事實上,就宏觀調控手段而言,在回應市場供需的突變現象時,以行政力量直接干預市場往往並非最佳選擇。面對所謂的「奶粉荒」,港府應更多地從市場自發調整角度出發,逐步完善相關供應鏈管理系統,將來自內地的巨大消費需求轉化為刺激當地經濟、促進就業的契機。否則,奶粉或只是限購的開端。


港府此番限購奶粉新政的出台,在內地引發如此大反應不難理解。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內地消費者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對於嬰兒奶粉此類「零容忍」消費品更是如此。近年來,在經歷「三聚氰胺」事件、多起學生奶中毒事故、牛奶國標世界最低爭議等一系列打擊後,內地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指數幾乎跌入谷底,並進而對內地市面上進口奶粉的品質產生擔憂。內地每年出生的新生兒約1700萬,因為對國產奶粉品質不信任,相對較近的香港便成為很多父母購買境外奶粉的首選。


內地奶業須痛定思痛

據此,若內地政府能對國產奶粉的安全管理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挽回內地消費者的信心,則無疑是雙贏之舉。如改革國產奶粉多頭管理的混亂格局。當前內地針對奶粉安全的管理呈現「多龍治水」的格局,涉及農業、工商、衛生、海關、質檢、藥監等多個部門,權責不清,效率低下。對此,應明確監管責任,完善和落實問責機制。此外,應對不法企業建立黑名單,一票否決,永久驅逐出食品行業。


正在北京的兩會上,不乏對這一事件的中肯聲音。


香港全國人大代表團團長譚惠珠表示,香港奶粉限購只是暫時措施,不會影響到香港政府自由貿易的政策。同一天,香港人大代表田北辰則建議,內地香港應該聯手直接引進外國奶粉到中國。田北辰表示,其間,香港可以憑藉自身良好的公信力,用香港的認證體系鑑別進口奶粉的安全,再由中央政府指定銷售網站,將放心奶粉提供給內地消費者。


全國政協發言人呂新華日前曾表示,內地的奶粉99%是符合品質標準的,但民眾對奶粉是符合品質標準的信心不足,隨着特區政府、廣東政府、海關採取相關措施,這些問題可以得到逐步解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