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走進工廈及住宅臨立的黃竹坑,很難想像一條逾百年歷史的古村仍然存在。位於壽臣山山腳的二級歷史建築「新圍10號」舊民居,「冰封」逾10年,康文署近日終宣布將之開放,石磚屋大廳、祭壇的「雙朝鳳陽」雕刻可公開讓市民欣賞。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認為,這類富有建築特色的市區舊村碩果僅存,通過參觀舊民居可更了解數十年前港人的生活面貌。
「新圍」位於香港仔隧道口東南方,即現時的壽臣山山腳,近日開放的新圍10號是村內目前最歷史悠久的建築,在1890年代由周氏所建。在1861年出生的顯赫商人兼東亞銀行創始人周壽臣亦是新圍人。
1890年代建成 92年轉交政府
歷史資料記載,香港在1500年代建成了「香港圍」,及後分拆為「舊圍」及「新圍」。前者建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至1772年),後者則在1860至1970年間建成。新圍經過百多年變遷,舊民居多已拆卸,餘下10號仍維持舊貌,業主其後在1992年以300萬元把業權轉予政府,至1996年港府展開大規模修葺,並交由康文署管理。
據了解,港府在收購舊民居後原將之納入活化計劃,以興建「黃竹坑公園」,用作民俗館供市民參觀,及後因1997年金融風暴,政府在財政連年赤字下暫緩活化,至近日才完成所有修復工程。
兩層高住宅 由大麻石建成
舊民居現時每逢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才開放,現場所見,新圍10號仍保持完好,但周邊民居已拆卸。大宅由大麻石及磚塊建成,屋頂有石浮雕及一列雀鳥為題的壁畫;入口處有矮木門及「趟籠」,即木趟柵門;用作疏導屋頂積水的渠口則以魚兒及青蛙造型裝飾,別具特色。
佈局反映港人生活面貌
石磚屋內部為一幢兩層高住宅,採用兩廳三間設計,中間有天井,兩側的房間與主大廳對稱;住宅以青磚所製的牆壁,支撐着斜屋頂的木椽和瓦片等,牆楣都是不同的雕刻物。大廳的祭壇更是滿佈「雙朝鳳陽」雕刻,顯示富麗堂皇。
相較其他圍村 屬小型建築
學者劉智鵬對大宅終於開放感到高興,他表示以往的圍村或村內大多集中於新界區,在港島的古村少之有少,能保留至今相當有價值。他說,若市民到訪住宅,除了留意雕刻和擺設等古式東西,亦可留意建築物料和佈局,能反映當時港人的生活面貌。他說,該年代的人不富有,只能以石建屋,但石和磚頭最耐用,相比其他大圍村,這類村屋相對屬小型建築。
明報記者 鄭穎瑩
「新圍」位於香港仔隧道口東南方,即現時的壽臣山山腳,近日開放的新圍10號是村內目前最歷史悠久的建築,在1890年代由周氏所建。在1861年出生的顯赫商人兼東亞銀行創始人周壽臣亦是新圍人。
1890年代建成 92年轉交政府
歷史資料記載,香港在1500年代建成了「香港圍」,及後分拆為「舊圍」及「新圍」。前者建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至1772年),後者則在1860至1970年間建成。新圍經過百多年變遷,舊民居多已拆卸,餘下10號仍維持舊貌,業主其後在1992年以300萬元把業權轉予政府,至1996年港府展開大規模修葺,並交由康文署管理。
據了解,港府在收購舊民居後原將之納入活化計劃,以興建「黃竹坑公園」,用作民俗館供市民參觀,及後因1997年金融風暴,政府在財政連年赤字下暫緩活化,至近日才完成所有修復工程。
兩層高住宅 由大麻石建成
舊民居現時每逢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才開放,現場所見,新圍10號仍保持完好,但周邊民居已拆卸。大宅由大麻石及磚塊建成,屋頂有石浮雕及一列雀鳥為題的壁畫;入口處有矮木門及「趟籠」,即木趟柵門;用作疏導屋頂積水的渠口則以魚兒及青蛙造型裝飾,別具特色。
佈局反映港人生活面貌
石磚屋內部為一幢兩層高住宅,採用兩廳三間設計,中間有天井,兩側的房間與主大廳對稱;住宅以青磚所製的牆壁,支撐着斜屋頂的木椽和瓦片等,牆楣都是不同的雕刻物。大廳的祭壇更是滿佈「雙朝鳳陽」雕刻,顯示富麗堂皇。
相較其他圍村 屬小型建築
學者劉智鵬對大宅終於開放感到高興,他表示以往的圍村或村內大多集中於新界區,在港島的古村少之有少,能保留至今相當有價值。他說,若市民到訪住宅,除了留意雕刻和擺設等古式東西,亦可留意建築物料和佈局,能反映當時港人的生活面貌。他說,該年代的人不富有,只能以石建屋,但石和磚頭最耐用,相比其他大圍村,這類村屋相對屬小型建築。
明報記者 鄭穎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