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學雞媽媽﹕兒孫自有兒孫福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1日 06:35
2015年04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爸忽然提起「咸豐年代」的舊事,當年JUPAS(大學聯合招生)選科後某日,兩老曾經十萬火急借工友車子,從沙田的家飛馳到天后我校,要求班主任教我別選新聞。


父母勸阻 別報新聞系

怕什麼?「那時覺得,共產黨接手後,做新聞無前途,想你轉商科。」今日聽來,這話依然是某種常識——但,為什麼有話不在家裏說?「你講極唔聽。」


記憶實在不靠譜,尤其是對我等常常處於失憶邊緣的人。過去我以為,只有老媽反對我念新聞,不是老爸。至於這一段,在我腦中更是乾淨利落的缺了頁。我想像,一對半世在基層勞碌的中年男女,最渴望的是孩子長大後生活無憂,但女兒的選擇卻教他們惶恐不可終日。事實上,那年代如非必要,我家爸媽一律對「說雞腸」的我校退避三舍。猶記得爸爸每次着我寫公函回校,事無大小,都認真督促我加上「敬希垂注,並給予批准」這敬語,誠惶誠恐就在字裏行間。若非來到他們眼中的「危急關口」,斷不會採用「上訪學校」這種非常手段。


後來怎樣?「班主任說表已交,沒得改。唯有作罷。」只寥寥幾句,便把難得儲夠勇氣的我爸媽打發了。多希望班主任當年有抓緊機會,說些令爸媽釋懷的話。但無論如何,我感謝她。


子女終須為自己負責

到了今日,我想我爸還是難免擔心。事實證明,他並非杞人憂天。然而,他和他擔心的事情中間,多少添了距離。畢竟我早已長到要為自己負責的年齡——很久了。


這些年我依然是記者,也以記者身分參與寫了一些書,朋友敲鑼打鼓落力打氣,但每次送書給老爸,他總是淡淡然隨手收下。只一回,他在我的博客文章留下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我把它解讀為肯定,藏好。


那日與老爸閒聊後回家,兒子忙不迭發表意見﹕「公公婆婆為什麼不知道,讀不喜歡的東西,你會不開心?」他們或者知道,或者不知道,但對他們來說這都不是重點。那是另一種生活經驗磨練出來的常識﹕讀書為搵食。在他們和很多同代人眼中,喜歡的工作如果能賴以維生當然好,但在大多數情况下,這些不過是令自己泥足深陷的奢望,甚至最好撲滅於萌芽。我依然不同意,但不得不承認,當媽媽後,我比較能明白他們的苦心了。


而我兒總愛告訴我,他長大後要當畫家。


祈求在他將來身處的年代,奢望是可以努力實踐的。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