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炳章﹕限制奶粉有違自由貿易原則嗎?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9日 06:35
2013年03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限制水貨和走私客攜帶奶粉出境的政策成效顯著,市民普遍讚好。然而近日有論者批評港府「反應過敏」和「民粹」,限制奶粉出境會影響打擊香港自由貿易傳統,破壞自由港地位,甚至影響香港營商環境云云。筆者反而認為,市民必須了解今次修例是要阻止水貨和走私客輸出奶粉,而非禁止正常貿易;限帶措施是應對本地供求失衡,在供應回復合理水平時,亦可考慮取消。


香港進口外國奶粉,由2008年大概1500萬公斤增長至去年4000萬公斤,增幅約3倍;轉口奶粉的數量則僅為200萬公斤,其間香港出生率只不過增加一成七,理應足以應付需求,奶粉供不應求,除因部分商人囤積居奇,主要原因乃是水貨和走私客將奶粉帶回內地。亦因此,奶粉供應雖持續增加,港嬰媽媽每天卻仍為「撲奶」困擾,在市場極端失衡下,政府豈能不「出招」?


供應回復合理水平時 可考慮取消

有論者謂政府出手太重,影響正常貿易,但事實上《進出口條例》並非完全禁止所管制物品出口,出口商要輸出多於限額的奶粉,只要循公開、合法和透明的程序取得出口許可證,即可繼續合法運送奶粉予境外客戶。相較水貨和走私,香港正常奶粉貿易所佔比例不大,據報水貨客約有2萬人,當中六成為港人,過往每天將大量奶粉運到境外,明顯不屬正常貿易。希望市民明白,修例針對的是把奶粉輸往內地,而影響本地需求的特別情况,無關走水貨者的身分和國籍。


香港並非首個限制購買或出口奶粉的經濟區,同屬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新西蘭,去年就立例限制奶粉出口,澳洲、美國、荷蘭、英國和德國,也先後宣布實施奶粉限購令,嚴格限制顧客購買奶粉的數量。這些國家,全為世貿組織成員,全都明白自由貿易的好處,然而當奶粉因各種原因供不應求,令本國嬰兒有斷糧之虞,全都大刀闊斧設立關卡,確保滿足國內需求,可見指新例影響香港自由貿易地位者,僅為捕風捉影。


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日前表示,水貨和走私客搶購奶粉,在農曆新年前由新界蔓延至九龍、甚至港島,令奶粉供應鏈失衡。特首梁振英補充,因帶超額奶粉出境而被檢控的人中超過一半是港人,證明港府執法一視同仁,而非針對內地的居民。


友人早前告知筆者,香港有「良心商店」早在政府行動前,已自行限售,港嬰媽媽每星期最多購得兩罐奶粉,港人優先、絕不囤積,目的就是要先滿足本地需要,確保徬徨無助的媽媽毋須為搶購奶粉而四出奔波。如果業界也仿效此「良心商店」,當然可紓緩奶粉供應緊張的情况,至於限制帶奶粉出境,則是在非常時期使用,屬短暫和可迅速生效的措施,待市面供應回復正常,應考慮取消。


作者是經濟發展委員會成員、工料測量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