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鑊,《辭源》記道﹕「釜屬,用以煮食物。《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古代炊具除了鑊,還有鼎、釜,續讀《辭源》﹕「有足曰鼎,無足曰鑊。」至今鑊已成為家居必備炊具,粵菜尤其注重炒功,幾乎每個廣東家庭都有隻弧底大圓鑊,老媽總是左手抽着鑊的「耳仔」,右手拿着鑊鏟兜兜炒炒,煮出吃飽一家人的餸菜。無論煎、炒、燜、炸、燻,廣東鑊都大派用場。若然有天廚房裏的鑊不見了,那就真是「大鑊」了。
家常好鑊
大師姐(麥麗敏)一向嚴謹,對靚鑊的要求是易打理、不太重,即使只作家常之用,她煮不同的菜亦會選不同的鑊,故家內備有十多隻質料大小不同的鑊。
例如煎牛扒,大師姐會用有坑紋易潔鑊,這樣肉的肥油容易從坑紋間流出;煎餃子要用易潔平底鑊;燜煮可用厚身的生鐵鑊;最常用的,則定必是黑金剛鑊,家內十數隻鑊中便有4隻是黑金剛。她說:「如果要一鑊走天涯,我會選黑金剛。鑊身薄,可單手拿起。傳熱快,而且表層有搪瓷coating,不易黏底,容易清理。」
一鑊走天涯 首選黑金剛
黑金剛價錢比易潔鑊、不鏽鋼鑊都便宜,一百元不到,可是它亦有不完善的地方,「做熏雞我會用厚身生鐵鑊,煙熏溫度非常高,會把鑊燒至太乾身,令鑊身膨脹,黑金剛薄而軟身,熏雞的話容易變形」。
易潔鑊耐熱度不高,過分高溫會破壞表面塗層,要炒出中國餸的味道,始終差一點。「中國人講鑊氣,高溫炒餸,易潔鑊即使多方便,也未必適合。我大部分時間都以中式弧底鑊炒餸。」易潔鑊忌乾燒,弧底鑊如黑金剛則最緊要燒紅鑊,「鑊要夠熱,把所有水分蒸發,趁此時落油才能做到coating的效果」。讓火的熱力揮發鑊內僅存水氣,燒至中間呈現白色,即「白鑊」,就把油從鑊的周邊傾進去,這樣材料就不易黏底。
大師姐即席跟我們示範兩道菜,當中洋葱叉燒絲炒蛋就展示了其炒功。「要炒得快,否則蛋炒得不好看。最重要是鑊要夠熱,趁熱落油,而且我在蛋內加了少許油,同樣可起coating作用,減少黏底機會。」
■猛炒拋鑊
對粵菜廚師來說,左手揸鑊右手炒菜幾乎是本能動作。一埋鑊,師傅們就使出渾身解數,拋、爆、兜、炒,「洪洪隆隆」,三幾下手勢,一碟香氣誘人的小菜即時上枱,那種叫人垂涎的滋味叫鑊氣。「要有鑊氣,最緊要炒得夠乾身,火夠猛炒得快,臨上菜前灒些酒和豉油,炒出來特別香,一上枱就聞到。」好知味大廚張志才(圖)說。
材料平均受熱快熟
至於拋鑊,更像鑊氣秘笈似的,總令人心理上認為會為菜式增添不少鑊氣,看見才哥二話不說拋起鑊來,鑊內全部材料被拋高再回鑊,他只簡單解說:「主要為令材料平均受熱且快熟,趕出菜拋幾拋就可速速上碟。」材料切的大小亦會影響受熱程度,「材料盡量切得大小平均,如厚的雞髀雞胸肉切小一點,薄的雞腩肉切大一點亦無妨,炒起來才可做到兩者差不多時間熟」。
以前幾乎人人都用生鐵鑊,生鐵鑊雖笨重卻耐用,厚身傳熱好,可是含碳量較高,現在都被熟鐵鑊取代。「人們說生鐵鑊好用,實情是它襟燒襟用,以前菜館幾年才換新的,現時的熟鐵鑊幾個月就需換一次。」
才哥曾到內地發展,學煮外省菜,對於廚房戰友亦有感陌生的時候,「外省菜如京滬菜,使用的是單長柄的鑊,尺寸也只十五六吋直徑,初用時非常不慣」。用開十八九吋直徑、兩隻耳仔的粵菜鑊,霎時間轉用單柄的,手勢不慣,大鑊變小,拋起鑊來材料都給拋出來了,「外省菜芡汁較多,上下拋的話醬汁都會濺出,要像他們打橫左右拋鑊才行」。
■淺身鑊吸汁
香港人慣稱paella為海鮮飯,其實這廣泛指以平底大鑊煮的飯,可以加海鮮、墨汁、雞肉甚至兔肉。據指paella源自西班牙東部瓦倫西亞(Valencia),亦即是Boquería主廚David Izquierdo的家鄉。
勿隨便攪拌飯粒
他從家鄉購入特別用以煮paella的平底生鐵鑊,這款鑊同樣稱為paella(或paellera),頗淺身,只約幾吋深度。淺鑊內的飯只佔三分一深度左右,這並非吝嗇,而是煮起來飯粒容易入味,「淺身鑊容易控制,鑊底的飯較面層的容易入味得多」,David會把米粒平均鋪上,「加龍蝦湯後,輕輕攪一次,就不能再攪拌,否則產生gluten(麩質)飯粒就會變得黏身」。
■info
(A)好知味菜館
地址﹕土瓜灣浙江街31號A-B 宏豐大廈地下
查詢﹕2364 1220
(B)Boquería
地址﹕中環雲咸街33號LKF Tower七樓
查詢﹕2321 8681
■延伸閱讀
炒菜必須弧底鑊
陳夢因於《食經壹•平常真味》提到平底鑊與弧底鑊的分別:「外國菜沒有炒的做法,常備做菜的僅是宜於煎和炸的平底鑊,而中國炒菜最多,炒菜必須要用弧底鑊才做得夠標準。」
「尤其是炒的做法,平底鑊是很難做得好的……把炒的作料傾下去(弧底鑊),作料便自動集中在鑊的中央,急用鑊鏟將倒向中央的作料撥勻,使所有的作料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同時受到同等火候滲入,不能使有些作料受到的火候過多,有些又不夠,這便是炒的標準。」由於弧底鑊成弧形,故作料會自然傾進鑊中央、火力最猛位置去,不停鏟動,就成一碟色香味俱全的小菜了。
《食經壹•平常真味》
作者:陳夢因(特級校對)
出版:商務印書館
文﹕張艾渟
圖﹕葉思雅、陳淑安、林俊源
編輯 沈可媛
美術 SIUKI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