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糧食需求增長料放緩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4日 06:35
2013年03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的港口去年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船隻從外國運來一噸又一噸的穀物。在2012年,內地輸入了超過1100萬噸的大米、小麥和玉米,要比2011年多出3倍以上。


由於內地一向嚴格維持95%的穀物消耗量需自給自足的目標,它突如其來的大幅增加輸入穀物,不禁令人揣測,中國的糧食是否能夠養活自己?

外國農民和商品分析師早前已經指出:在2000年前後,中國幾乎沒有進口什麼黃豆;但到了2010年,中國的黃豆進口量已激增至全世界黃豆出口量的三分之二,將全球價格推高了兩倍。中國的穀物進口量以及全球穀物的價格是否會重演這種情形?


玉米每畝產量 仍低於美加

保持穀物高度自給自足,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幾乎所有可用的耕地,都是開墾於1980年代,當中頗多已因為城市化而改變了用途。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相信,由國務院定下、以確保中國能夠養活自己的「紅線」──最少要有1.2億公頃耕地,已經守不住了。水資源短缺同樣是一個嚴重問題,尤其是在華北的平原,大多數的小麥都是在那裏種植。


儘管存在這些限制,中國仍然有很多空間去提高穀物產量。中國每英畝耕地平均可以生產5.8噸的玉米。這遠遠落後於美國農民的每英畝耕地生產7.8噸玉米(更不要說加拿大)。


然而,透過改善土壤管理、灌溉技術以及害蟲防治,中國的穀物產量仍可顯著提高。透過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向老農民傳授新的技術,即使它的耕地面積縮小,其穀物產量仍可望繼續打破紀錄。


增加補貼,也可以促進糧食生產。中國的農業補貼遠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中國的農民從政府手中實際接收他們的農業收入的17%。這個數字,比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19%還略低一點。中國的鄰國韓國和日本,給予其農民的補貼就更加高得多(分別高達45%和53%)。


至於下一步,則可以改革土地使用權以及農村的銀行服務。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政府承諾加強推動,以協助農業提高經濟規模和專業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援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


中國還有很大的潛力去增加內地的穀物產量。但問題是,這是否足以應付國民對食物需求的增長?如果中國人開始像美國人那樣吃東西,那中國肯定要進口更多的糧食。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取3800卡路里的熱量,比一般中國人要高出25%。


然而,中國人的胃口像韓國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韓國人平均每天攝取的熱量在1990年代初上升至3000卡路里左右,就開始橫行。在1996至2006年,中國人平均每天攝取的熱量,只由2840卡路里小幅度上升至2970卡路里,顯示出類似韓國的橫行趨勢。


肉類消耗放緩 釋出穀物供應

但人們吃什麼,與他們吃多少是同樣重要。中國對穀物的需求增加,主要是由肉類的需求增加帶動。在1980年,中國的玉米和小麥只有五分之一是用來餵飼牲畜。但今天,這個比例已升至一半以上。


餵飼牛和豬需要很多穀物,其熱量比消費者最終從炒牛肉或者香酥豬扒等攝取的要高得多。因此,即使內地的消費者控制他們每日攝取的熱量,但只要他們吃肉的分量增加,內地就仍然需要更多穀物。


不過,如果內地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有如他們的台灣同胞,那麼其肉類消耗量的增長亦將會放緩。台灣的豬肉消耗量在整個1970年代快速增長,但由1980年代中期開始,即趨於穩定。


綜合所有因素考慮,內地的穀物消耗量在未來15年仍然會增加,但速度就會很緩慢。聯合國估計,內地每年的大米、小麥和玉米總需求,將會由現時的4.7億噸,增加至2025年的大約5.6億噸。換言之,由現在到2025年,內地要將穀物年產量額外增加9000萬噸。即是在今後13年,平均每年要增產1.5%。對於一個過去10年穀物年產量每年平均增加3.6%的國家來說,要達成這樣的增產目標,應該是游刃有餘的。


當然,基於多個原因,內地仍會繼續進口穀物,但規模卻會相對較小。因為穀物收成有時差異頗大,遇上失收時,可能就有需要進口。國有的糧食貿易公司進口穀物,也可能是為了填補國家的庫存量。當供應緊張時,它就會將這些庫存的穀物釋放到市場上,以補充供應或降低內地的穀物價格。


糧食商以進口配額「套戥」

內地允許貿易商以低關稅進口小量的穀物,以玉米來說,大約是內地消耗量的4%。但超過配額之後的進口量,就會徵收極高的稅率。因此,當穀物價格在國際市場下跌時,中國的糧食貿易公司就會用盡進口配額。


簡而言之,有別於一些人在這問題上的誇張評論,中國進口穀物,主要是藉「套戥」活動來調控內地的穀物價格,而不是因為國內產量不足。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Pierre Gave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