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Gustav Klimt回到畫家成名前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3日 21:35
2013年03月03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家中牆壁空白一片,會想到從家具店買些歐洲名畫的海報或複製品點綴一下,亦不難找到克林姆(Klimt)的《阿黛爾畫像》,少女襯着一大片金色馬賽克,貪好她雍容得來不落俗套,連杯碟餐具都會找到Klimt的馬賽克圖案。


但購買這些名畫精品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名畫本身通常經歷戰亂流離甚至散佚,多番易手,作者在世時候備受社會非議,經後人扭盡六壬,輾轉多年最後才可流傳至今?

Gustav Klimt

哲學醫學法學為主題拷問理性邏輯

你見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的名畫成了藝術經典,以為他在生時受萬人景仰?其實不。克林姆生處的十九世紀末,正值傳統價值與新科技衝擊的時代。當時維也納受惠於西方工業革命,科學起飛,女性的社會地位日漸提升,而女性地位的提升亦同時引起部分社會人士,尤其中產階層的恐懼。除此之外,當地的美術學院古板守舊,要求作品題材大多以歷史為主,掌控甚嚴。


「分離派」創作不受限

高壓之下必引來反抗,終於一群藝術家要破舊立新,從傳統出走,稱為「分離派」(Secession)。他們創新之餘亦做得相當徹底,不限任何藝術風格,沒有任何綱領或題材,純以「時代造就藝術,藝術造就自由」(To every age its art, to art its freedom)作為座右銘,開拓藝術世界的無限可能。而克林姆作為領軍人物,當然少不了驚天動地之作。他曾獲邀為維也納大學繪畫壁畫,第一幅《哲學》(Philosophy),把人的幸福,知識等也畫在星塵之上,彷彿無法觸摸,皆如幻影,與大學講求理性邏輯的主調有着天淵之別;之後《醫學》(Medicine)和《法學》(Jurisprudence)同樣叫人吃不消,最後大學與克林姆解約,畫作由奧地利畫廊輾轉流到納粹黨手上,在德軍於1945年撤退時,付諸一炬。隨着原畫散佚,後人想到重新仿製流傳後世,幸好當時有相片留底,大家今天才得以一睹經典畫作。


Egon Schiele

大膽描畫女性 反思兩性關係

以為克林姆已經在挑戰極限,他的徒弟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更是青出於藍。席勒16歲考進維也納美術學院得克林姆賞識,兩師徒也鍾愛女性描畫,不時相約一大群女模特兒到家中作畫,畫中不乏對女性曲線的描繪,甚至放大女性私處去挑戰觀者,引人思考兩性關係,但走得太前往往惹來反彈,席勒被當地居民非議,更惹上官非入獄。至1918年,二人均因患上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而身故,席勒死時才28歲。


「幻想與危機」古斯塔夫.克林姆及埃貢.席勒展覽

日期:3月6日至18日(周二除外)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9時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廳(免費入場)

文 楊宇軒

圖 奥地利駐港領事館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