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半職爸爸﹕斷捨離 為孩子「留白」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1日 06:35
2015年04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女兒日漸長大,每年增高不少,於是僅僅一年,換季之後,發現抽屜內的衣物,大多已不合穿。看着一個大抽屜塞滿衣不稱身、再也穿不下的衣物,心中頗不是味兒,這時再漂亮、再名貴的衣服,都變得不可愛,甚至變得討厭。


一大堆衣物,一年之後,放在同一空間之內,竟然變成「垃圾」。


我和女兒面面相覷。


「動手吧!」我倒抽了一口涼氣說。


我倆最高速度把舊衣物掏出,一件一件放進衣物袋,準備拿到樓下的衣物回收箱。不消幾分鐘,大大的抽屜之中,只餘下兩三件衣物。看到這情景,心中大快。


同樣情况,出現在我幾年前開始整理家中書櫃。當我把金庸武俠小說和古典四大名著等以前不忍捨棄的書搬走後,看到書櫃於出現久違了的空間,我就好像走進了大自然,呼吸着新鮮的空氣,精神為之一振。


拜電子書所賜,家中許多實體英文小說和常用字典,都給我一掃而空。


可惜,不用多久,故態復萌,家中的書櫃又告「爆棚」。


後來我看了一本叫做《斷捨離》的書籍,受到極大啟發。表面上,這是一本講收納的書;實際上,這是一本關於捨棄與自由的書。


作者山下英子,是一名「雜物整理顧問」,接受過多間電視台訪問,在日本掀起了所謂「斷捨離」熱潮。按我理解,「斷捨離」就是「斷絕購買沒用的東西」、「捨棄沒用的東西」以及「離開對固有東西的執著」。


捨棄即是認識自己

全書重點如下﹕一、美學指導原則是,裝飾性空間如牆壁和餐桌,只放一成物件,看得到的儲物空間如玻璃書櫃,只放五成,看不到的空間,最多放七成;二、物品分類原則是,凡物品分作三類處理,如衣服只分為上衣、下衣和內衣褲;三、捨棄的原則是,採用「當下」這個時間標準,捨棄那些「以備將來萬一有用」或「過去很重要」的物品;四、保留的原則是,只保留最棒的、令自己快樂的和品味配得上自己的東西。


第三、四點,可說是全書精粹,因為要決定捨棄或保留,必須弄清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究竟是什麼人」。


曾幾何時,對我重要的書,現在已經不重要,書中要點,了然於胸,這時候,當然應該把書送出去。簡單,就是自在。捨棄,就是自由。美術指導方盈曾說,她決定60歲以後的生活必須從「簡單」二字出發﹕「如果不是日常生活必須的,千萬不要再買回來。」


人生小時候,我們學習加法,把一切累積。到了人生某階段,我們學習減法,把「生命中的雜物」減少一點,把「心靈上的自由」增加一點。


自從女兒鋼琴八級以後,她的校外活動變成零。空白,也是一種學習。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文﹕張帝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