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約一年半前,內地官方媒體《人民日報》一篇題為〈香港發展需要「新香港人」〉 的文章,為香港的族群論述戰場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文章內容其實並無特別之處,不過是重提新移民對香港有貢獻,但由於出自「官方喉舌」,足以引人遐思,激發一輪「新舊對立」。
香港一直是個移民城市。1940年代末,國共內戰時南下來港的人,相對二戰前的居民,便是「新香港人」;80年代持單程證來港的人,相對60年代「大躍進」期間逃荒來港的人,便是「新香港人」。但他們相對如今的90後、00後,誰才是新港人,誰才是舊港人?「今之視後,如昔之視今」,《人民日報》筆下的新港人,又可不可以在20年後以舊港人自居而對後來者指指點點呢?在我們看來,「香港人」根本無法強分新舊。香港需要的是「新•移民論」。(移民包括「舊」移民、移民後代、回流港人)
香港急需填補移民理論的空白。現時與移民有關的課題是國際學界的「顯學」,具權威的關於移民的學術期刊陸續登場,不少先進國家設有移民部,負責制訂和執行相關政策,以整合(integrate)移民到本地社會。反觀本地大學無移民研究中心,政府缺乏專責移民事務的部門,以一個本地出生人口不足六成、人口增長倚靠外來移民的所謂國際城市而言,實在匪夷所思。
長期以來,香港社會只是以經濟角度看待外來移民(不止內地移民),拿着帳簿,數算移民帶來幾多經濟貢獻和消耗多少公共資源,冷漠、忽略,以至非人化的對待,不利移民整合,反而諷刺地減低了經濟效益。跨代貧窮是最好的例子,在2012年,新移民住戶在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為36.9%,高於整體的15.2%。而香港教育學院的研究發現,2011年,最高10%收入家庭的子女有48%入讀大學,相反,收入只有中位數一半(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子女入大學率只有13%。但是,單親新移民母親如有經濟困難,也不合領綜援資格,等於叫他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
行動是改變的前提,理論是行動的基礎,我們認為有必要普及移民理論,冀能引起社會反思對待移民的方式,描畫出未來社會的願景。
大熔爐(melting pot)與馬賽克(mosaic)
傳統西方移民理論有二:同化論(assimilationism)與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同化論者強調移民應遵從移居國的主流文化,最終獲得主流文化的認同,例子有美國的大熔爐概念。大熔爐的理想,是熔化各種類型的文化和信仰,然而對遵守主流文化的強調,容易造成文化霸權,也忽略外來者的意願。
多元文化論的代表是加拿大。此理論標榜包容,允許甚至提倡每一種文化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因此都有存在和發展的權利。社會由不同的族群合成,就好像馬賽克是由不同的碎塊拼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不過,多元文化論從外在強化了移民的少數族群身分,反而限制了他們對本土文化認同的選擇,不利文化交流,助長一個個「族群孤島」(ethnic islands)的形成。
在香港,兩個理論各有市場。傾向同化論的人認為外來者應入鄉隨俗,對大陸人的同化標準尤為嚴格,恥笑其口音,質疑其思想(是否認同共產黨),排斥跟本地人不夠相似的移民。不過同化的要求也僅對非白人而言適用,港人是不會質疑白人大學校長、副校長、出版社社長、院長、系主任或西九及港鐵行政總裁不懂中文和廣東話;看見高級白人偶爾吃蛋撻、歎奶茶、講一句「鬼聲鬼氣」的「恭喜發財」,便讚賞不絕。
傾向文化多元論的人,雖然接受族群間的差異,但過於強調差異,反容易加強族群標籤或刻板印象,固化族群邊界。一個常見謬誤,是將某些個人行為 (例如粗鄙無禮)以文化差異來解釋,使之被視為族群特徵,進而叫人「包容」、「理解」。非牟利組織在幫助弱勢的外來族群時,其過程(分類、聚集、救濟等)也可能會強化其族群身分,鼓勵他們維持現狀。
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
全球化下,跨境流動愈趨頻繁,能夠如日本那樣維持高度族群單一性的國家已經不多,港人必須接受與來自外地的陌生人朝夕共處的事實。
在移民問題上,西方歐美國家面對更大的考驗。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西歐基督教白人國家,接受的移民來自亞洲、非洲、東歐,有黃種人和黑種人,當中更有伊斯蘭教徒。這些國家既無法將移民同化掉,維持他們各自的族群性又會產生其他問題。最近在中東鬧得沸沸騰騰的伊斯蘭國,便有來自西歐的移民千里迢迢回去參軍、受訓,使移民問題上升到國家安全層次。美國是大熔爐論的發源地,自立國以來,世界各地的移民接踵而來,但這歷史悠久的傳統,並沒有為世人提供問題的解方。
前車可鑑,顯然傳統的大熔爐和馬賽克無法成為一個合意的移民社會的想像,香港需要走上第三條路——文化混成(cultural hybridization)。可喜的是,這條路並不是前無古人的創舉,是香港過去成功的因素,活力的泉源。
我們曾經寫道,香港人與一河之隔的內地人有許多不同,使得內地人在港成了「同族異客」,而港人又固然跟英國人差異甚大。「我們是誰?」從前,港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着不一樣的身分。似水流年,一波又一波不同時代的移民,不斷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在英國統治者少有干預下,熔鑄成獨特的香港文化、香港精神。
不同族群文化從邂逅、碰撞、糾纏,到交流,最終結果有數種(註),悲喜交集,容我們下星期續談。
註:Chan, Kwok Bun, 2005, Chinese Identities, Ethnicity and Cosmopolitanism.London: Routledge.
陳國賁,2012,《漂流:華人移民的身份混成與文化整合》,香港:中華書局。
Chan, Kwok Bun, ed., 2012. Hybrid Hong Kong. London: Routledge.
Chan, Kwok Bun, 2012, Cultural Hybridity: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London: Routledge.
˙陳國賁(ckb@ci-ss.org)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資深研究顧問
陳氏社會研究學院(Chan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創辦人及主席
˙莊迪文(ctm@ci-ss.org)
陳氏社會研究學院(Chan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研究員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