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女兒升中後態度180度轉變,有時對我們說話態度粗魯,有時講學校事情,談得眉飛色舞時不自覺用粗俗助語詞,動作也誇張,把我嚇得不懂反應,她卻覺得沒事,說同學都是這樣子。這樣的反叛行為真的和青春期有關嗎?鄰家男孩一直有禮貌,她就說別人「宅」,但我覺得困擾,真的要全盤接受她,沒有改良餘地嗎?
步入青春期,孩子開始有獨立見解,奈何人生經驗不足,所見容易流於偏激。爸媽愛護子女,總是苦口婆心地想矯正女兒偏差的思維,但對孩子而言,她感覺是真實的,憤懣不平的情緒和怒氣也需要宣泄,若爸媽一味禁制,她只會感覺到嘮叨和教訓都旨在管束與責備,要不憤而抗辯,要不就乾脆充耳不聞。
接納新友 知己知彼
父母教導之責無可推卸,孩子也確實應清楚明白父母對她的期望、行為的準則和要求的底線。孰可忍孰不可忍要分明清楚,而改變與她互動的方式,優化溝通是首要之事。
接納她的新朋友們是正面的一步,所謂知己知彼,那群孩子的本質如何呢?是否真的如此粗魯?還是為了突顯形象,嘩眾取寵而鑽進牛角尖?找個機會邀請她們一塊下午茶聊天,或來家中做小組活動,平日多找機會與女兒談學校趣事,提出一些客觀意見,例如﹕「我覺得她直接說出就可以,大家都很明白替她不值的地方,但特意停下來加一個助語詞,感覺有點牽強、過火位。」即認同她們的感受,孩子明白原來表達的方式有分寸可以為自己加分,不用誇張卻更踏實地贏得認同、受落,自然會樂於改弦易轍。
由於不是直接抨彈、批評女兒,也毫無批判、輕視及責罵的態度,她的防衛之心自然會放下;爸媽關心她的朋友,當然也是愛屋及烏,出於對她的關心,重視朋友關係的女兒也會感受到被接納,對爸媽的意見也就不再敵視、抗拒。
多提優點 提升自我認同
當她開始有這種想法時,爸媽就可以以分享自己所見的成功和失敗的人際關係作例子,引出消極負面的或積極正向的經驗,爸媽不必強調唱好,反正人生不可能沒挫折,一些不太成功的事情,孩子除了看到失誤因由而得到啟發,亦有和爸媽一起「面對」、「拆解」的團結感。
爸媽在閒談時,多提出女兒的個人優點,例如有禮、照顧別人的行動,提升她的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鼓勵她多參加不同的群體活動,認識不同的朋友,有更多與人共處合作的機會,學習不同人際關係的處理手法,明白好行為好表現總在要緊關頭得到正面回饋,而負面形象卻使人百上加斤,聰明的孩子自然懂得去蕪存菁,趨吉避凶。
資料提供﹕註冊社工李淑輝
步入青春期,孩子開始有獨立見解,奈何人生經驗不足,所見容易流於偏激。爸媽愛護子女,總是苦口婆心地想矯正女兒偏差的思維,但對孩子而言,她感覺是真實的,憤懣不平的情緒和怒氣也需要宣泄,若爸媽一味禁制,她只會感覺到嘮叨和教訓都旨在管束與責備,要不憤而抗辯,要不就乾脆充耳不聞。
接納新友 知己知彼
父母教導之責無可推卸,孩子也確實應清楚明白父母對她的期望、行為的準則和要求的底線。孰可忍孰不可忍要分明清楚,而改變與她互動的方式,優化溝通是首要之事。
接納她的新朋友們是正面的一步,所謂知己知彼,那群孩子的本質如何呢?是否真的如此粗魯?還是為了突顯形象,嘩眾取寵而鑽進牛角尖?找個機會邀請她們一塊下午茶聊天,或來家中做小組活動,平日多找機會與女兒談學校趣事,提出一些客觀意見,例如﹕「我覺得她直接說出就可以,大家都很明白替她不值的地方,但特意停下來加一個助語詞,感覺有點牽強、過火位。」即認同她們的感受,孩子明白原來表達的方式有分寸可以為自己加分,不用誇張卻更踏實地贏得認同、受落,自然會樂於改弦易轍。
由於不是直接抨彈、批評女兒,也毫無批判、輕視及責罵的態度,她的防衛之心自然會放下;爸媽關心她的朋友,當然也是愛屋及烏,出於對她的關心,重視朋友關係的女兒也會感受到被接納,對爸媽的意見也就不再敵視、抗拒。
多提優點 提升自我認同
當她開始有這種想法時,爸媽就可以以分享自己所見的成功和失敗的人際關係作例子,引出消極負面的或積極正向的經驗,爸媽不必強調唱好,反正人生不可能沒挫折,一些不太成功的事情,孩子除了看到失誤因由而得到啟發,亦有和爸媽一起「面對」、「拆解」的團結感。
爸媽在閒談時,多提出女兒的個人優點,例如有禮、照顧別人的行動,提升她的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鼓勵她多參加不同的群體活動,認識不同的朋友,有更多與人共處合作的機會,學習不同人際關係的處理手法,明白好行為好表現總在要緊關頭得到正面回饋,而負面形象卻使人百上加斤,聰明的孩子自然懂得去蕪存菁,趨吉避凶。
資料提供﹕註冊社工李淑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