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育兒百科﹕先掌握溝通 再學不同語言(0-4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27日 06:35
2013年02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家中各人能操流利普通話、廣東話及英語,與菲傭以英語對話為主,希望將來小孩也能說三語。在教導及閱讀方面,父母及其他人該如何分工及部署?如該教小孩說「蘋果」、「apple」、「ping-guo」,抑或要三者都說?該由一人說多語抑或大家分工,不同人對小孩說不同語言,他的吸收會否有問題?會否造成混亂?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符號和工具,不少研究指出,2至5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同時也是其他人格發展,如個人認知、情緒管理、社交行為等重要發展階段。因此,孩子能有效地把握語言溝通,對整體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幼兒的思想需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將對環境的意識認知轉化為符號,例如紅色、圓圓的、可以吃而好味的是蘋果;黃色、長長彎彎,同樣可以吃的是香蕉。這些點子要相連起來,用口說出「蘋果」、「香蕉」,才有傳遞信息的意思,產生與別人交換信息的能力,繼而進一步深化溝通的語言技巧。


讓孩子多組織語句表達

要發展語言,家長可多製造機會,使孩子感到有表達、溝通的需要,從而練習說話,學習運用適當的字眼來組織語句,以表達想法。


孩子學語,往往基於日常生活需要,而非憑死記硬背。若孩子日常需要用上不同的語言,自自然然會掌握,例如﹕當他發現跟菲傭要蘋果時,說「apple」較直接爽快,就自然多用英語跟她交談;對父母說「香蕉」得到迅速回應,就自然懂得多用廣東話跟父母溝通,這樣「說話——回應」,就是有利孩子語言發展的環境。在學習不同語言時,孩子需聆聽及模仿這種語言的發音。認識有關字、詞的概念,如何運用,例如上面說了,孩子學了紅色、圓圓的、可以吃的水果叫「蘋果」,下一步順其自然就是「吃蘋果」、「我要吃蘋果」;但同一時間要求她把握三種語言,便是要她同時意會紅色、圓圓的、可以吃的水果同時既可以叫「蘋果」、「apple」和「ping-guo」,只是對不同的家人要用不同的說法,那麼對表姐應該怎說呢?跟管理員姨姨又說哪一款呢?這些複雜的要求,很易令孩子混亂,造成學習困惑,影響對有關內容的理解及語言的掌控。


幼園面試重視溝通能力

因此,連續有意義的活動較有助於孩子掌握語言,配合語調、不同運用法,讓他們領會和掌握了一種文字或語言的意思,再推動學習更多的文字語言知識。


事實上,幼兒園的面試內容,大多圍繞生活經驗為主,重視溝通能力,所以不管用哪種語言面試,主要觀察他能否理解別人的說話,和表達自己的想法,若能有合適的應對表現,例如拿一個蘋果來,孩子不會錯拿了小車子,這就是好表現了。所以家長應盡量締造不同的學習經驗給予孩子,讓他有更多聽、講和回應的機會,在自然的生活環境參與交談,以第一身實習運用語言來反覆學習,增強孩子表達的動機,以及培養他們說話的信心,自然表現從容。


資料提供﹕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幼兒教育及社會服務系講師吳嘉儀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