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正如曾展國所言,現時香港的主流教育模式是不斷催谷孩子,學校安排多份功課、密集的測驗考試,學業壓力令孩子喘不過氣,更遑論有快樂童年,家長梁太在逼迫孩子多年後,終於決定讓孩子與壓力說再見。
由朝到晚做功課 6點起牀上學
「快些啦!那麼久還未做完功課,怎麼辦?我明天要返工,你也要上課……」梁太回想兒子念小三時趕功課的日子,每天約有8、9份功課,還要應付每星期的中英默書與補習,自己不斷催促兒子,丈夫為此亦有微言,家庭氣氛一點也不和諧,一家人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壓力。當兒子主動提出轉校時,他們經過多番考慮,讓兒子入讀非主流教育的鄉師自然學校(下稱鄉師),來自學業和家庭的壓力才逐漸消除。
鄉師全校師生與家長都有一個大自然稱號,梁太與兒子分別是晴天與馬騮。雖然馬騮現時是小六生,將面對升中關口,但他認為對比昔日,現時沒半點學習壓力,每天只有3、4份功課,隔數星期才有默書,十分輕鬆。他對從前每天趕功課的日子不堪回首,「一二年級時做功課至大約晚上9、10時,三年級放學補習後,有很多次做功課至12點,由朝到晚做功課,又要6點起牀上學,很累」。
梁太說當時兒子讀傳統學術型小學,設施、資源都很好,但他認為兒子的學習模式不適合該校,需要犧性活動時間,比其他同學花更多時間完成功課。「兒子一二年級時成績中下,又要花很多時間做功課。我知道其他同學都能應付,便給自己很大壓力,不斷叫兒子快些做功課,甚至責備他,並有想過叫他放棄游泳班與圍棋班。」
馬騮表示,除應付功課與默書外,亦得花時間備課,他舉例﹕「我要花時間練牧童笛,因為之前曾被老師問為什麼不在家練習。」幸好,馬騮主動說出感受,提出轉校。梁太說﹕「我心底早覺得這學校不太適合,只是想拖一年,觀察多一陣子。他提出轉校,我跟他說『媽咪會尊重你的意見』。他本是樂觀、主動的孩子,但三年級時明顯變得不開心。傳統學校有很多叻的小朋友,他發揮的機會相對變少,三年級時他曾主動自薦做班長,但老師回應『成績要更好才可做班長』。我覺得他很勇敢、主動,只是學校給他的機會不多。」
轉校後種花生做椅子滿足
後來,馬騮在電視看到鄉師的報道,便主動提出鄉師好像適合自己。梁太讓兒子到鄉師上一天課,馬騮跟師生一起到溪澗玩了一整天,雖然被昆蟲叮,但十分開心,她看在眼裏,覺得兒子擁有開心童年才是最重要,不必承受繁重的學業壓力,便決定轉校。
入讀鄉師2年,馬騮表示上學很開心,還自選了木工、耕種興趣課。他開心地分享﹕「我做了一個locker,而課室椅子也是自己整的。我自己種花生、辣椒、洛神花,試過冲洛神花茶給同學、老師。」他一邊說,一邊展露微笑。此外,馬騮還在1月完成畢業專題,用5天時間行畢100公里路段的麥理浩徑,這些學習經歷令他更有滿足感、發挖自我潛能,不再覺得有學習壓力。
梁太慶幸每晚花時間與兒子讀故事,跟孩子聊天,讓孩子樂意跟爸媽分享心事,一起面對壓力。轉校除釋放兒子的壓力外,亦令她與兒子明白,面對壓力與問題,總有解決方法。
由朝到晚做功課 6點起牀上學
「快些啦!那麼久還未做完功課,怎麼辦?我明天要返工,你也要上課……」梁太回想兒子念小三時趕功課的日子,每天約有8、9份功課,還要應付每星期的中英默書與補習,自己不斷催促兒子,丈夫為此亦有微言,家庭氣氛一點也不和諧,一家人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壓力。當兒子主動提出轉校時,他們經過多番考慮,讓兒子入讀非主流教育的鄉師自然學校(下稱鄉師),來自學業和家庭的壓力才逐漸消除。
鄉師全校師生與家長都有一個大自然稱號,梁太與兒子分別是晴天與馬騮。雖然馬騮現時是小六生,將面對升中關口,但他認為對比昔日,現時沒半點學習壓力,每天只有3、4份功課,隔數星期才有默書,十分輕鬆。他對從前每天趕功課的日子不堪回首,「一二年級時做功課至大約晚上9、10時,三年級放學補習後,有很多次做功課至12點,由朝到晚做功課,又要6點起牀上學,很累」。
梁太說當時兒子讀傳統學術型小學,設施、資源都很好,但他認為兒子的學習模式不適合該校,需要犧性活動時間,比其他同學花更多時間完成功課。「兒子一二年級時成績中下,又要花很多時間做功課。我知道其他同學都能應付,便給自己很大壓力,不斷叫兒子快些做功課,甚至責備他,並有想過叫他放棄游泳班與圍棋班。」
馬騮表示,除應付功課與默書外,亦得花時間備課,他舉例﹕「我要花時間練牧童笛,因為之前曾被老師問為什麼不在家練習。」幸好,馬騮主動說出感受,提出轉校。梁太說﹕「我心底早覺得這學校不太適合,只是想拖一年,觀察多一陣子。他提出轉校,我跟他說『媽咪會尊重你的意見』。他本是樂觀、主動的孩子,但三年級時明顯變得不開心。傳統學校有很多叻的小朋友,他發揮的機會相對變少,三年級時他曾主動自薦做班長,但老師回應『成績要更好才可做班長』。我覺得他很勇敢、主動,只是學校給他的機會不多。」
轉校後種花生做椅子滿足
後來,馬騮在電視看到鄉師的報道,便主動提出鄉師好像適合自己。梁太讓兒子到鄉師上一天課,馬騮跟師生一起到溪澗玩了一整天,雖然被昆蟲叮,但十分開心,她看在眼裏,覺得兒子擁有開心童年才是最重要,不必承受繁重的學業壓力,便決定轉校。
入讀鄉師2年,馬騮表示上學很開心,還自選了木工、耕種興趣課。他開心地分享﹕「我做了一個locker,而課室椅子也是自己整的。我自己種花生、辣椒、洛神花,試過冲洛神花茶給同學、老師。」他一邊說,一邊展露微笑。此外,馬騮還在1月完成畢業專題,用5天時間行畢100公里路段的麥理浩徑,這些學習經歷令他更有滿足感、發挖自我潛能,不再覺得有學習壓力。
梁太慶幸每晚花時間與兒子讀故事,跟孩子聊天,讓孩子樂意跟爸媽分享心事,一起面對壓力。轉校除釋放兒子的壓力外,亦令她與兒子明白,面對壓力與問題,總有解決方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