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言路多「開復」 管禁少「長停」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26日 06:35
2013年02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過去一周,內地社交媒體「微博」平台上有兩宗與名人有關的輿情事件。概括來說就是:李「開」復,謝長「停」。


前者是指互聯網界大佬李開復疑因批評官方網絡搜索項目被兩大微博平台禁言3天。後者是指台灣綠營政治人物謝長廷實名開通大陸微博一天後即被銷號。


與諸多「抱不平」的聲音相比,兩位當事人的回應頗顯雅量。李開復還在24日的微博提出數條給台灣人的微博建議,譬如「要理解大陸,必須上微博,實名註冊」,「若有官黨身分,先潛水,多理解互動」,「別被『禁言刪帖封號」文章影響」等。


上述事件讓人寧願相信這是「@微博小秘書」(微博平台管理者)的一時「手誤」,而非有其他後台操作。畢竟,在內地私營網絡平台發聲遭禁而不給出法理或指令解釋,會令觀者疑惑。


禁言、刪帖、封號等做法非網絡管理的上選,有幾點原因。


一是易致信號混亂。


習近平本月提出,「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王岐山此前亦有言,「網上輿論,包括罵聲我們都要聽」。反映出高層打開「圍牆」的開放心態。而目前微博上所表現出的言論底線,與之仍有較大落差。


就兩岸關係來說,目下連戰正率團訪問大陸,中共高層在「兩會」前最繁忙時刻安排接待,傳達出對台方針上的連續及穩定性信號,以及示好意願。而謝長廷銷號之負面影響,顯與目前大陸對台施力期望不甚一致。


二是不符合政治「祛魅」時代的潮流。


更符合高層旨意與民心向背

中國的政治領袖已經意識到魅力型權威的衰落趨勢,因此着力推動政治透明和政治民主。從數月前新任政治局常委特稿的刊發,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官媒改版,及至近日微博上報道領導人行蹤的「@學習粉絲團」的出現,都為此一走向的具體動作。


「祛魅政治」一方面是要走出密室,走向人群,另一方面也是迎接大眾乃至對手相向而來。


如傳播學者所說,熟悉是公眾信任的前提和基礎。對內形成改革共識,對外交往增進民間認知、產生情感認同等皆屬此理。


在網絡和社交媒體時代,大眾對精英及偶像人物既有建構,更有推倒。信息及言論公開,有利於讓大眾整合碎片化的資訊,形成相對理性公允的看法。意見領袖只有道出公眾心聲才能獲得認可,這一點不應為言路管理者忌憚,而應像習總所說,「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邊倒的言論放開被證明會引起反效果。譬如近日軍人學者羅援「經批准」開微後遭網民齊嗆就是一例。


可見言路通道上,應多思「開復」之方,少設「長停」之障,才更符合高層旨意與民心向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