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白馬非馬,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那是指戰國時的名家(講求事物禮法須名實相符的學派)食客公孫龍,以「白色的馬」與「馬」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來與禁止任何人等騎馬出城的守城衛士辯論,有人斥為詭辯,有人奉為哲學。在筆者看來,那是邏輯學上的子集與母集的關係,即「白色的馬」這子集是「馬」這母集的一部分。
同理,新聞界享有的自由,只是新聞自由這母集的一部分。
新聞自由受各國保障,源自世界人權宣言中訂明,任何人均享有表達自由(有譯作言論自由,其實不大準確)的權利,即任何人均有權尋求、接受及傳遞各樣資訊和思想,而新聞界只是恆常地以專業態度去落實這種天賦人權的群體。為了讓表達自由不受牽制,便須要一個自由而獨立的新聞界去尋求、接受及傳遞各種信息,但當其他人士做着與新聞界同樣工作的時候,他們便應享有同樣的自由,因此,新聞自由並非新聞界專享的自由,而是指任何人均享有尋求資料去製作、發布和接受新聞的自由。
新聞自由並非新聞界的專利
既然新聞自由並非新聞界的專利,那末,政府構思豁免新聞界,讓我們在新《公司條例》下繼續到公司註冊處查閱公司董事住址和完整身分證號碼,但卻剝奪公眾現時享有的查冊權,只容許他們查閱董事通訊地址和不完整的身分證號碼,只能說不會影響新聞界的自由,新聞自由還是被削弱了。
而所謂新聞界的自由不受影響,也只是一時之事,長遠來說,依然會受影響,因為當整個社會共享的新聞自由受損時,資訊流通必然減弱,負責傳遞資訊的新聞界怎會不受影響?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認為接受豁免便可保持新聞界自由,只怕會是涸澤而漁之舉。若要捍衛真義的新聞自由,新聞界絕不可以接受豁免的建議,這是記協在1月9日就新《公司條例》發表第一篇聲明便已表明,不要求豁免新聞界的原因。
豁免新聞界或新聞工作之議,除了在理念上不可行之外,在實際操作上亦會問題多多。首先是如何界定新聞界?主流傳媒自然容易確定,網上媒體是否納入豁免範圍?在現時人人可以當公民記者的年代,當局如何辨別或篩選誰人可以獲得豁免?若人人聲稱蒐集資料作新聞用途便可獲得豁免,新限制形同虛設,立來做什麼?反倒增加行政開支!若經篩選或限定某些人可以被視為新聞界,便很容易朝着發牌認證的方向進發,那豈非成了請君入甕,為政府大開「官府發證方為記者」的控制之門?
事實上,現時不少團體都會自行利用包括查冊等方法蒐集資料,再召開記者會來宣布新發現、批評政策弊病、點出社會問題,日後難道都要他們借助新聞界去查冊來蒐集資料?若此,新聞界豈非成了特權階級?豈非與人人均享的新聞自由原則相違背?豈非站在人民的另一面?
別逼新聞界當特權階級
更令人憂慮的是,此例一開,政府日後都可以藉豁免傳統新聞界來減低反對聲音,以豁免之名,行限制人權之實?這並非筆者過慮,只要缺口打開,洪水怎會不洶湧而至?
請政府別逼新聞界當特權階級,我們只希望與所有市民一樣,享有平等開放的資訊獲取自由。事實上,只有資訊自由,方是維護廣義的表達自由和狹義的新聞自由的萬全之策。
作者是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同理,新聞界享有的自由,只是新聞自由這母集的一部分。
新聞自由受各國保障,源自世界人權宣言中訂明,任何人均享有表達自由(有譯作言論自由,其實不大準確)的權利,即任何人均有權尋求、接受及傳遞各樣資訊和思想,而新聞界只是恆常地以專業態度去落實這種天賦人權的群體。為了讓表達自由不受牽制,便須要一個自由而獨立的新聞界去尋求、接受及傳遞各種信息,但當其他人士做着與新聞界同樣工作的時候,他們便應享有同樣的自由,因此,新聞自由並非新聞界專享的自由,而是指任何人均享有尋求資料去製作、發布和接受新聞的自由。
新聞自由並非新聞界的專利
既然新聞自由並非新聞界的專利,那末,政府構思豁免新聞界,讓我們在新《公司條例》下繼續到公司註冊處查閱公司董事住址和完整身分證號碼,但卻剝奪公眾現時享有的查冊權,只容許他們查閱董事通訊地址和不完整的身分證號碼,只能說不會影響新聞界的自由,新聞自由還是被削弱了。
而所謂新聞界的自由不受影響,也只是一時之事,長遠來說,依然會受影響,因為當整個社會共享的新聞自由受損時,資訊流通必然減弱,負責傳遞資訊的新聞界怎會不受影響?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認為接受豁免便可保持新聞界自由,只怕會是涸澤而漁之舉。若要捍衛真義的新聞自由,新聞界絕不可以接受豁免的建議,這是記協在1月9日就新《公司條例》發表第一篇聲明便已表明,不要求豁免新聞界的原因。
豁免新聞界或新聞工作之議,除了在理念上不可行之外,在實際操作上亦會問題多多。首先是如何界定新聞界?主流傳媒自然容易確定,網上媒體是否納入豁免範圍?在現時人人可以當公民記者的年代,當局如何辨別或篩選誰人可以獲得豁免?若人人聲稱蒐集資料作新聞用途便可獲得豁免,新限制形同虛設,立來做什麼?反倒增加行政開支!若經篩選或限定某些人可以被視為新聞界,便很容易朝着發牌認證的方向進發,那豈非成了請君入甕,為政府大開「官府發證方為記者」的控制之門?
事實上,現時不少團體都會自行利用包括查冊等方法蒐集資料,再召開記者會來宣布新發現、批評政策弊病、點出社會問題,日後難道都要他們借助新聞界去查冊來蒐集資料?若此,新聞界豈非成了特權階級?豈非與人人均享的新聞自由原則相違背?豈非站在人民的另一面?
別逼新聞界當特權階級
更令人憂慮的是,此例一開,政府日後都可以藉豁免傳統新聞界來減低反對聲音,以豁免之名,行限制人權之實?這並非筆者過慮,只要缺口打開,洪水怎會不洶湧而至?
請政府別逼新聞界當特權階級,我們只希望與所有市民一樣,享有平等開放的資訊獲取自由。事實上,只有資訊自由,方是維護廣義的表達自由和狹義的新聞自由的萬全之策。
作者是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